悠然:叫中史科太沉重(3)──港人沒有參與建構中華民族的全過程

2017-11-21
悠然
學研社成員、香港資深政治評論員
 
AAA

love1.jpg

教育和國家認同究竟有沒有關係?當然有。 

我的姪女六歲去了美國,今年八歲回來探親,每人一面美國國旗,她還不時唱著美國國歌,我看了她的教學內容,發現美式的愛國教育,由教材到授課到各種儀式到生活,而且同學都以「我是美國人為榮」,在耳濡目染、朋輩競爭下,小小的她已立志加入美國消防隊,為國效力。 

香港的愛國教育問題就是出在這裏: 

1. 我們沒有一整套國家認同教育。前些年的國民教育胎死腹中,使本已微弱的國家認同更成了逆風而動。 

2. 我們沒有一群有國家認同的老師。在教協多年操作下,老師不提中國已是萬幸,一說到大多是一堆反共反華的訊息。 

3. 我們沒有一個國家認同的氛圍。在香港,尤其是中小學生,愛國是頗羞於啟齒的事,他們只愛矇矓的香港,但當問及怎分香港和大陸(或廣東),或問什麼是香港時?他們卻向你呈現思想大混亂,有些說廣東話、有些說繁體字、有些說香港人。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近代中華民族建構的兩個階段,香港只參與了半個。 

中國歷史上並非民族國家,也沒有什麼漢民族主義,有的只不過是「華夷之辨」的「正統論」,我們有天下而無民族國家。鴉片戰爭後,我們才發現「天下觀」走不下去,而向歐美學齊,把自己打扮成民族國家,問題來了,民族是什麼? 

於是,我們建構中華民族的概念。孫中山一開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還是華夷之辨,梁啟超提出「中華民族」概念,孫中山想用五族共和來重新包裝中華民族,不過,民族概念模糊、教育不普及,加上軍閥四起,我們還是走不出「天下觀」內的地方割據。 

建構中華民族有所成的第一階段是抗日戰爭,我們以中華民國的民族國家名義抗日,全國各地各人為這共同目標奮進,日本成了中華民族的他者,讓我們首次建立民族國的部分內涵。 

香港也是抗日戰爭的一環,戰爭期間和內地同胞一道抗日,在宣傳、物資上休戚與共,同時也有戰爭的血淚經歷。但是,現在香港人八成是1945年後來港的後代,他們的上一輩可能有家鄉的戰爭故事,可是沒有在香港的戰爭故事,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日子都只是文字和影像,缺乏長輩面援耳提的家庭教育,所以只能算半個。 

第二個階段是1949年中共政權的全社會組織化,通過制度、教育、儀式、生活等,學習並體會建國歷史、國家制度、民族特點、領土概念等,並賦予國歌、國徽、國旗等象徵內容,而香港在這程完全缺席,留下更多的是碎片式的殖民意識、宗族意識和地域意識。 

所以,我經常聽到有些港人說愛文化,不愛國家,說穿了,是因為他們沒有參與整個建構中華民族的過程,只在隔岸觀火。所以,單單是一個中史科又如何能讓下一代重構整個過程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