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卓睿:評中史必修化:關注與怎樣辦好?
(文匯報資料圖片)
新特首的施政報告不但得到廣泛市民支持,亦引起大眾關注和討論,當中包括初中中史科必修化。初中中史必修無疑地是需要的,而且是必須的。本人之前在其他文章提過中史必修的前提是需要有完整計劃和思路,包括如何善用以及運用好硬件如博物館圖書館,以及軟件包括電子程式、AR和VR。雖然今次施政報告簡略地提及有關措施,但詳細資料仍需教育局進一步交代。在此,本文列舉兩項需要關注的地方。
一是怎樣處理課時。這亦是很多教師以至學校好關注。初中是存有很多各種各類的學術科目,尤其是中三為最多。基本上每週上課日數只有五天,普遍學校設中英數三科主科,再加通識、地理、科學、電腦等副科,而近年有很多學校為推行生涯規劃和STEM教育而作出不同程度的安排和推出相關主題活動。可是課時只有這麼多的時間限額而教學時間不斷增加而科目及其教學時間不斷增加,但教學時數卻沒有因而作出同量調整和增加。若增加上學日數至每週六天即一至六,那麼教師便苦,年青一代更為不願意。對學校而言,若中史須必修化,那麼他們便更有理由地削減其他學科之課時,甚至滅科,尤其一公佈後有些校長揚言廢除歷史科等。由此可見,這必然影響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面和能力。所以,怎樣處理好課時確實是一大考驗。
二是現時學界有大約一成多學校選擇兩史兼教,而大約四成多學校是沒有設中史為學科。如何過渡是另一個考驗。政府可考慮設過渡期予沒有設立中史科的學校,以及讓那些成功推行兩史兼教的學校沿用以往模式,但需作一些改變如把中史佔整體教學內容的比例需提高至六成或以上,以及滿足新課綱的課程要求,包括基本法教育,藉此確保學生在指定課時內接觸和認識中國歷史。
善用電子科技 優化博物館圖書館
當然,除了關注政府未來如何推行外,亦需探討如何辦好中史科,尤其是在此新環境下。毫無疑問,要辦好中史科,不單是不斷檢討課綱,亦要完善相關軟件和硬件。
在軟件方面,政府早前推出的電子計劃是好,但仍然不夠;引入AR和VR技術亦是不夠。政府理應設立培訓計劃,教導教師如何善用電子科技包括投影片,更需讓教師善用影片和動畫以提升教學質素。
另一方面,政府亦需投放大量資源在優化和更新博物館以及圖書館。設立西九故宮是好,但須與中史教育有所關聯和配合。其他博物館如歷史丶文化丶鐵路等類別的常設展覽過於單一,反觀其他專題展覽如清朝皇帝婚姻、古埃及木乃伊和李小龍等卻辦得十分出色。如果把辦專題展覽的認真同樣放在常設展覽,那麼效果必佳。再者,博物館可在展品設一些簡單遊戲和詳盡介紹一些文化遺產或物品構造例如歷史博物館內的電車,並可參照澳洲國立博物館的做法,在展品前設簡單易明的拼圖遊戲,使參觀者特別是學生更感有趣和好奇,藉此把歷史活化起來。至於在圖書館方面,簡易淺白的漫畫書和故事書是非常欠缺的。從小孩子們和初中生角度來看,這些漫畫書確實讓他們對中史有一定程度上的好感和使他們愛上中史。因此,政府宜投放更多資源在購入新書和在圖書館設立中史書籍閱讀角,並優化閱書計劃和定期舉辦相關講座和活動。
再宏觀來看,中史教育與這些軟硬二件是有很多關連和互相影響。中史科教育不單是可透過書本丶軟件和電子科技去進行教育,亦可透過博物館和圖書館來進行。而博物館和圖書館亦可透過科技來豐富和充實。教師在閱書計劃上應容許就中史漫畫書作功課呈交,而教育局亦應鼓勵老師們用專題研習模式進行教學,在專研上可讓學生在某領域上先自設題目,然後提交計劃書和應用資料來源,然後在一個月時間內到博物館和圖書館等地方搜集資料再加以分析。在這過程中,學生不但能自我學習,為將來大專學業打下基礎,亦可培訓其不同領域技巧和擴闊以至深化其知識面,更可善用公共地方和減輕了學習壓力因為功課量少了。這不是更好的學習方法和回應甚至達到了當初教改的目標和想達到的效果嗎?最後,政府需檢討和推行博物館教育,並與中史作一併規劃,配以專題研習教育等,而且往後的課綱改動與必修化之詳細須務實可行才可發揮想得到的效果,否則只會演變成通識科的翻版。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