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中企為何在海外屢成攻擊對象?

2021-03-22
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AAA

232 (2).jpg

緬甸自上個月爆發政變後,示威活動一直未停過,令人擔心該國會重返昔日對外封閉的道路。當地政局至今仍未明朗,也讓許多在當地設廠的外國商人憂慮日增。

我的中國大陸朋友A,早年因為緬甸政府對外資提供免稅優惠,在仰光開設了一家工廠,專門生產出口成衣。工廠目前大約有500名員工,一直以來的生意額相當不錯。

隨着中國崛起,近年在緬甸的中資企業,除了國營公司,像我朋友這類私營企業也越來越活躍。然而,行為主體多了,難免會出現魚龍混雜的情況。一些中國私營企業在緬甸的社會責任做得不足,開始引起當地人不滿。

近來緬甸局勢不安,連累到與當地官方關係友好的中國,一些緬甸民眾更將洩憤矛頭指向當地華人企業。昨天有報道指出,一些民眾圍攻仰光工業區,縱火破壞中資工廠,多名中方人員受傷。

朋友因為疫情縁故,過去大半年都留在老家廣東省,避過了這一劫。他昨天和我聊天時大吐苦水,指去年工廠訂單已因疫情關係大為減少,如今受政治動蕩衝擊,投資正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大損失。

和朋友交流後,我不由想到近年中資企業在香港的發展狀況。1997年以來,中國大陸經濟穩步增長,愈來愈多大陸民營企業到香港發展業務,希望利用香港平台開拓海外市場。近年中資企業在香港經濟的角色愈來愈重,其影響正從金融擴大至更多領域。

然而,中資企業在港擴充的同時,也衍生出不少問題。首先是兩地文化差異的問題。在港的中資公司大多承襲大陸總部的文化,一天加班兩至三個小時是家常便飯,而提供的工資和福利一般卻遠低於外資公司;加上用人唯親等問題,令不少香港打工仔有所怨言。

其次是中資企業在香港的數量不斷增加,和社會的磨擦概率自然也會上升。最為人熟知的一個例子,是近年中資地產商群起高價爭奪香港住宅地皮。其中像海航集團在2016年之後數次「非理性」出手,高價投得四幅啟德地皮,令香港樓價大幅上漲,港人對中資機構的不滿溢於言表。

在此情況之下,也出現了一個很矛盾的現象。理論上來說,陸港兩地交流越多,香港對大陸的依賴性會越大。但在現實生活中,中資企業不斷進軍香港「衣食住行」領域,反而令部分港人產生了希望脫離大陸的心態。

我很清楚記得一個小故事。自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陸港關係就突然轉向惡化。2013年底,港獨組織「香港人優先」數名成員手持港英旗幟,強闖解放軍駐港部隊總部示威,最後遭駐軍人員驅離。事件在陸港兩地一度掀起軒然大波。

過後的一兩年,港人針對大陸的抗爭運動更加頻繁,遊行活動次數也持續上升。有一次我去遊行現場,採訪了一位高舉港英旗的中年男人。他看我在外國媒體工作,小聲地向我說,他是當年闖入軍營的成員之一,但幸運地沒有被警方拘捕。

我和這位中年男士繼續聊下去又發現,原來他是一家中資銀行的小職員,住在觀塘公屋,生活並不太好。這位中年男士憤怒地說,中資機構和大陸旅客持續「入侵」香港,加上自己在中資機構備受歧視,於是選擇上街抗爭。這件事的背後,正好揭露出中資企業在香港發展的困境。

到了前年下半年,許多中資公司在反修例運動中更被視為和中國政府是一體,成為出氣袋,門舖被「裝修」,大肆破壞。

平心而論,無論在香港抑或緬甸,甚至全球各地,大部分中資企業都安份守紀,是當地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之一。可是少數企業行為不當,以及外國人害怕中國崛起等因素,每當有政治風波,中資企業就會被波及,成為攻擊的對象。

過去一年,香港受冠病疫情影響,經濟持續陷入低谷,許多公司資金緊拙,正面臨倒閉危機。部分財大氣粗的大陸企業也蠢蠢欲動,準備收購一些有潛力的香港公司。與此同時,北京當局正計劃加重在香港的角色,包括鼓勵更多大陸企業進軍香港,協助中央政府解決香港社會問題。不難想像,日後香港的中資企業只會越來越多。令香港在經濟領域對大陸依賴日重。

但如上述所言,中資企業「出海」到香港一旦過快過急,也會引發一些弊端。中資機構在港發展的同時,或許也要做好對外公關形象。須知道,政治和經濟永遠分不開;你不參與政治,政治也會來找你。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