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慈善捐贈需要技術革新而非政府規管
有本地傳媒揭發,一些慈善機構將募捐工作外判給中介公司,然後中介公司再招募籌款員到街上找人募捐,運作類似傳銷組織一樣。這些籌款員有募捐任務,可以瓜分兩三成捐款額作為獎金,又可以介紹朋友做「下線」賺取回佣。如此一來,所謂慈善變成了傳銷。
對此,吳桐山並不驚訝。所謂慈善,其實說白了只是人們消費自己的「善心」,就如去寺廟燒香一樣,花了錢讓自己內心好受一點,有一種光榮感。慈善組織,只是滿足人民心理需求的一種服務行業。
周末帶小朋友上街,我也會買支旗,一個可以跟小朋友互動,有時候小朋友也喜歡那張貼紙,另外貼上之後可以免得其他賣旗手不斷「追殺」我,這個價值還是值那十元八塊的。
香港出了名慈善機構多,有人說說明香港人善心爆棚,但說到底只是自己的一種心理需求,我並不會覺得這有什麼高尚的。反倒是管理方式需要反思。
其實任何事,只是牽涉發牌,政府都是發牌之後就疏於管理,久而久之,牌照持有人就會成為了既得利益者的小圈子,就會不斷腐化墮落,這是物理定律,沒有人可以改變。國際上大名鼎鼎的樂施會,近年也接連被人爆出高層招妓的醜聞,大家還能對慈善組織寄予厚望嗎?
香港的慈善組織據說有一千多家,其中一百多家是有政府資助的,這些組織長期鐵板一塊,早就成為既得利益者,就像的士牌一樣,成為了政府御賜的金飯碗,這種制度才是問題吧。
每每遇到問題,媒體輿論就是一個態度——要求政府加強規管。對此我只能搖頭歎息,都什麼時代了,技術的發展早就超越了傳統的管理模式,政府存在的意義都在不斷下降,什麼都寄希望於政府是不會有進步的。
傳統的慈善有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捐款者對資金的流向缺乏了解,對行政成本也一知半解。說到底,捐款者只能選擇信慈善機構,把錢給它辦事,但對於自己的錢花到什麼地方去了,根本沒有話語權。但以今時今日的技術條件,這種情況完全可以改變。
以今天的互聯網技術和區塊鏈技術,完善可以做到讓捐款者的每一塊錢都追蹤溯源,通過二維碼溯源、直播等方式,清晰讓捐款者知道自己的善款流向,就像農場的豬肉一樣,每一塊肉被誰吃了都能一清二楚。區塊鏈技術可以做到去中心化,讓賬目不再被少數人操控,提高執行效率。
不要什麼都寄希望於政府了,那是技術手段落後的象徵。只要我們善用科技,推出一些新的慈善機構,就可以隨時KO那些老牌的慈善機構,就像UBER可以KO的士一樣。怕就怕到時候政府就會站出來,說這些依託新技術的慈善組織「沒有牌照」,要加以取締。因此,政府永遠只能充當既得利益者的保護神,只會不遺餘力地保障他們的小圈子利益不受技術進步所衝擊。寄希望於政府讓這個社會進步?那是與虎謀皮、所託非人。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