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汶羽:先聘請後培訓應取代再培訓及工資補貼

2021-04-26
顏汶羽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4-26 at 10.59.29 (1).jpeg

職場上,總有一班競爭力教遜色的尋職者,如失去部分工作能力的傷健人士、未能精通中文的少數族裔、尚未融入香港社會的新來港人士、較年長的長者或未有工作經驗的低學歷青年。很多時,政府都會針對這數群弱勢勞工推出一系列的再培訓課程,以提升弱勢勞工的生產力,或者以工資津貼計劃提升僱主聘用他們的誘因。可是,政府的扶助措施也會引來批評,有論者認為會加大了邊緣勞工以消極態度而進一步成為弱勢勞工,以獲取政府的福利與扶持。 

相反,我們更應要問為何政府要推行這些政策?政策目標為何?若政府沒有支援弱勢勞工,會令社會出現什麼負面影響呢?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當我們不再支援弱勢勞工的話,這班數量不少的弱勢勞工極大可能為成為失業人士,亦會成為社會福利網的受助者。最終,也是需要政府的公帑的援助。同時,也會成為政府福利開支的負擔,也不是弱勢勞工所想的事。當政府將這份福利開支的金額轉作弱勢勞工支援計劃的話,這群弱勢勞工便能有較大機會在職場上成功求職,靠自己自力更生。同樣,對社會造成的負面情緒及影響也會減少。 

現時,較為主要的措施是再培訓課程及工資資助計劃。雖然兩者也發揮了不錯的效果,但前者下尋職者有可能受再培訓後也未能成功求職,令弱勢勞工繼續失業,依靠福利援助,而後者下僱主也可能變相聘用不符合職位要求的人士,令整體效率受損。 

筆者倡議加大「先聘請,後培訓」計劃,以取代再培訓及工資補貼計劃。在「先聘請,後培訓」計劃下,參與者既有工作,可以自力更生,亦有再培訓的機會,提升生產力,更能累積工作經驗的機會,僱主也因要投入在職培訓成本而減少濫用補貼聘用不配合職位要求者的機會。 總的來說,為省減社會的負面效果,管治者是應該要支援及資助弱勢及邊緣勞工,扶持下才可以自力更生,持續為社會貢獻,但也應更重視政策效率。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