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美國不改對台「戰略模糊」
美國拜登政府分管亞洲事務的最高官員坎貝爾(Kurt Campbell)本周二在一個公開論壇上,明確否決美國公開宣示若大陸武力攻台將協防台灣的意見,並對近期有些紛擾的對台究竟是「戰略清晰」還是「戰略模糊」之辯,給出了直接的回答。
在被問到美國是否應該為台灣提供更為明確的安全保障時,坎貝爾直截了當地說,所謂的「戰略清晰」有一些顯著的缺陷。他警告,台海一旦發生軍事衝突,不太可能只局限在狹小的地理範圍,而是將迅速擴大並以無人能預測的方式根本性地摧毀全球經濟。
外交界所謂的美國對台「戰略模糊」,指的是美國依據國內法——1979年通過的《台灣關係法》,承諾為台灣提供使其保持足夠自衛能力的防禦物資和服務,同時若中國對台發動軍事攻擊,美國會以制裁等非和平手段干涉,是否出兵卻不一定。這個既承認「一個中國」,又支持台灣自衛的做法,是謂「戰略模糊」。坎貝爾周二維護了這個立場,並強調美國對北京發出結合外交和美國國防創新的綜合信號,是「維護和平與穩定的最優道路」。
他的發言對美國精英的不斷試探,做了一錘定音式的結論,但這個話題顯然遠未完結。
去年以來,由於對中國的疑慮上升、香港社會抗爭激烈與《國安法》落地,再加上兩岸關係持續惡化,美國國內反華聲勢上漲,挺台聲音隨之強化。智庫學者以至參眾議員接連主張放棄對台戰略模糊的呼聲,這在特朗普執政的最後時期尤其明顯。
例如,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哈斯(Richard Haass)與其同事薩克斯(David Sacks)去年9月就聯合撰文,強調美國必須「毫不模糊」地支持台灣。
這類言論反映的是美國精英對中國軍事能力日強的焦慮。據報道,五角大樓就台灣問題對中國大陸進行了18次兵棋推演,玩大陸的一方屢戰屢勝。今年3月初,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在參議院應詢時,甚至對解放軍可能攻台的時間給出了六年的時間表。
3月下旬,歷史學者弗格森(Niall Ferguson)撰文疾呼美國下定決心協防台灣。弗格森警告,台灣可能成為美國的「1956年蘇伊士運河」,英國當年就因失去了對蘇伊士運河的實際控制權,國際形象頃刻淪為「紙老虎」,今天的美國若保不住台灣或者不能為台灣而戰,那麼美國也將告別其主導印太地區的時代。弗格森還戲劇化地批評美國是失焦的狐狸,大陸是有大知的刺蝟,深諳「得台灣者得天下」。上周,英國《經濟學人》的封面報道這麼說:「台灣——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
與「戰略清晰挺台論」針鋒相對的,則有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葛拉瑟(Charles Glaser)再次拋出的「棄台論」。葛拉瑟4月底撰文批評美國在迴避艱難的抉擇,那就是結束對台灣的承諾。他聲稱台灣不是美國的關鍵利益,美國支持台灣是出於意識形態和人道主義,但保衛台灣的風險非常高,美國在亞太的優先利益應該是維護日本和韓國,不是台灣。
從坎貝爾本周的最新講話看來,不論是戰略清晰或是「棄台」,都不是拜登政府的首選,維護美國行之有年的戰略模糊與台海局勢現狀才是美國的利益所在。但美國正面對棘手的問題,即現狀越來越難維持。
拜登政府深知,美國若對台灣做出明確安全保證,必將激怒北京更早對台灣動手,也可能變相鼓勵台灣政客為選票而採取冒險性的台獨行為。在戰爭與台灣宣布獨立之間,中國大陸寧選前者——北京在這方面是絕對的戰略清晰,而一旦中美在台海開戰,那可能是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在另一方面,美國若發出含糊不清的信號,則會讓北京懷疑美國的承諾。
除了高層對形勢的判斷以外,更關鍵的問題還在於,誰更有「為台灣一戰」的實力和民意基礎?美國是否有足夠的民意和財力,支持它為協防台灣而付出涉及人命的軍事代價?不管是戰略清晰還是戰略模糊,前提都是美國須具備壓倒性的實力。
拜登政府3月公布了《過渡時期國家安全戰略指南》,正式的國家安全戰略與對華政策還在醞釀中。許多分析認為,一場對台政策的大辯論即將開啟,現在只是序幕。這也表明,大陸軍力的增長與對台威懾的增強,已讓美國感到足夠的震撼與兩難。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