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中印的差距
印度中部的一間動物園8頭獅子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獅子是森林之王,卻在動物園籠子裡受到感染。
受邀出席G7外長會議的印度代表團有兩名成員也證實確診。出席G7外長會議本可被印度傳媒吹噓爲本國「晉身富國集團」的喜事,卻被會議主辦方「公事公辦」,事件使印度從原來的可慶可賀變得尷尬。
出席G7會議的印度代表即使不屬於高種姓群體,也應屬於現代社會的精英階層。他們出席重大外交活動前有沒有在本國經病毒檢驗,或已知受感染仍執迷自愈,或不相信本國醫療體系借開會之機到英國看病,原因撲朔迷離。
外交代表團成員確診一事,也實證了印度疫情是何等嚴重。
管治能力的差距
在2020年,中國人口約14億,比印度多約4000萬;中國GDP則是印度的5.94倍。中國在許多科技領域、製造業、出口佔比、基建等都領先印度。
除顯而易見的數據和事實外,抗擊新冠肺炎等事件顯示中印在管治能力、凝聚力、行政效率都有較大差異。
1)大國對防控新型流行病都進行過研究,公共衛生部會早有預案,或許印度亦然。
一旦出現疫情,政府決策人能否採用相關知識和經驗,按照預案處理疫情卻是另一回事。
眼下爆發的這一波疫情顯示,印度政府管治不力,疫前沒有採取有力的防範措施,公共衛生系統脆弱,政府協調能力不強。
印度國家治理比中國唐山地震時期的還要落後。而在過去幾十年,兩國政府在這方面的差距是擴大而不是縮小了。
2)除公共產品存量有別外,中國有較充裕的社會資本,社會容易取得共識,公眾防疫意識強。
印度民眾對政府信任不足,遵守公共衛生紀侓較鬆懈。
3)印度號稱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防疫表現卻反映行政效率較低。
再從中印經濟狀况和人民自尊來看,印度實在難以顯示其制度優越性。
近來一些香港市民準備移民。移民歸根到底是一個經濟問題,我至今還沒聽說有市民爲了追求民主而移居印度的。
中印的結構性矛盾
中印兩國有邊界矛盾,主要是因爲英國人佔領印度期間定下了一條不爲中國歷屆政府承認的麥克馬洪線。
印度政客和軍方至今仍不時挑動兩國邊界衝突,炒作中國威脅。印度更是積極參與美國主導反華聯盟的唯一發展中國家。
印度歷來把除巴基斯坦外的周邊國家當作是對它高度依賴的國家,印度周邊國家長期以來卻也同中國保持友好關係。
隨著中國崛起,印度周邊國家與中國的經濟民生和政治文化互動日益頻繁。
4月27日,中國、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爾、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六國外長舉行合作抗疫的視頻會議。
印度沒有參加那場外長會議,王毅則在30日與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通電話,對印度抗疫表示慰問,他們也討論了兩國邊界等問題。
當前印度疫情波及周邊國家,後者希望與中國共同抗疫,獲得中國支援是無可厚非的。疫後,也有利中國與那些國家進一步發展友好關係。
印度對此卻感到不自在,也會成爲中印兩國間新的矛盾點。
整體來看,一是中印發展水平差異還會維持。說「今天的中國是明天的印度」時,需要舉證印度究竟發生了什麼轉變,使它的競爭力、發展速度和自信心反超中國。
動不動就說「龍象之爭」,而那只不過是臆想罷了。
二、印度對中國崛起有太多負面情緒太多,兩國關係在未來一段時間較難改善。在美國唆擺下,更惡劣的情況還可能出現。
三、印度「聯美抗中」,卻阻礙不了周邊國家與中國日益密切的經貿關係,南亞未來格局的轉變會反過來削弱印度的區域影響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