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舖王波叔」的一些軼事
驚聞香港有「舖王」之稱的著名物業投資者鄧成波先生逝世,享年88歲。
記得筆者在大約15至16年前左右,曾在銀行的工作層面上接觸過業內人稱「波叔」的鄧老先生。雖然現在已沒有再與鄧氏有什麼直接的交集,但香港銀行的企業融資始終離不開地產界,亦一直有朋友或行家專攻這板塊,對「波叔」勉強算是有一定的認知。得知他老人家仙遊,亦回想起一些軼事:
● 「波叔」早在70年代便「發跡」。香港的銀行家對「波叔」白手興家的故事,大都不會感到太陌生。筆者記得當年在行老手上初接手「波叔」的貸款業務、負責撰寫「授信報告」時,看到前人大都寫上這段有趣的「發跡史」。在70年代,「波叔」從事當時新興的快餐店生意,賺來第一桶金。由於那時候香港經濟發展急促,通脹高企,業主大幅加租。「波叔」把心一橫,買下商舖。其後,有大財團以「連鎖經營」的方式進駐「快餐店」,行業競爭十分劇烈。同時間,通脹高企下,物業大幅升值。「波叔」便開始專注「物業投資」,早年更專攻「店舖」而置富。這算是關於「波叔」的「發達故事」了。
● 接手「波叔」的銀行貸款業務那幾年,每當「年檢」及「加額」時,都會與「波叔」吃飯。當時筆者在銀行裡輩份低,當然是敬陪末座,但記得「波叔」對銀行從業員也十分客氣,曾經為筆者這名後輩「夾餸」。記憶所及,當時鄧家擁有的資產至少過百億,早已勝過不少香港傳統大家族,只是他作風向來低調,當年行業外的知名度不算很高而已。以鄧老先生當時擁有的身家來說,絕對算是沒有什麼大架子。
● 鄧氏後輩稱鄧老先生「刻苦勤儉」,筆者亦十分認同。印象中,有一次吃午飯,「波叔」點了一道蒸魚,但大家都吃得太飽,着實吃不完。「波叔」有意把這道蒸魚「打包」,還說以魚頭煲湯很不錯。筆者略懂星相命理,初見「波叔」之時,見其鼻孔完全不外露,確實是「刻苦勤儉」之相。當時筆者聽到「叔波」有意「打包」,算是印證了自己的一點相人之學,所以至今還記得這件軼事。此外,對客戶經理來說,客人「刻苦勤儉」亦絕對是一個優點。到底當年最終大家有沒有「打包」呢?還是不了了之?或銀行前輩把一整條魚都交給我這名後輩,要我盡快吃完?年代久遠,筆者也記不清楚了。
● 「波叔」也有一個比較獨特的嗜好。他既有「舖王」之稱,每當談及手上的物業時,都是如數家珍,十分投入。當時未有智能電話或平板電腦,鄧老先生會把手上的物業打印在一份「清單」之上。有時候。鄧老先生與行家談得興起,便會立刻從口袋裡拿這份「清單」出來,一拉開,便是其手上一系列港九新界的物業。記得八十年代初,信用咭開始普及,不少人以「金咭」當為身份象徵。當年,有電視劇和電影描寫某商人從口袋裡拿出一個專放信用咭的套子,一拉開便是十多張「金咭」,要侍應隨便挑,算是很有「氣派」了。現實的商界裡,「波叔」成為「舖王」後,口袋裡放着的卻是「物業清單」,一拉開盡是動輒過億港元的店舖或商廈,才真正顯得氣勢迫人。近年,「波叔」還有沒有這個習慣呢?會否把物業資料放在平板電腦裡?筆者就不得而知了。
至於鄧氏的身家有多少呢?坊間有人估計至少有800億港元左右,當然其負債也不輕,有人估計其淨資產大約有350至400億港元左右。此外,亦有人質疑第二代掌舵人不應大力投資酒店業而使集團陷入困難的局面。
筆者認為,我們未必應該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亦不宜凡事都批評第二代。其實當年97金融風暴時,不少第一代物業投資者亦曾面對大小不同的困局。很多傳統物業投資者都是資產較多,負債不輕而現金流相對較少;每當經濟走下坡時,便會有機會出現問題。無論如何,第二代決定投資酒店業,大方向上不見得是一項大錯誤。酒店營運成本較高,經營絕不容易,但卻有穩定的現金流。集團進軍酒店業,亦算是一定程度的分散投資。至於投資多少比重,應該舉債多少,如何營運等細節,卻是另一回事了。
最後,行家今早傳來這消息,大家都不禁慨嘆人生如露亦如電。行家憶及,去年四、五月才與鄧老先生吃過一次晚飯;在席上,鄧老先生仍是十分「精靈」,大家都想不到一年後的今天,老人家卻已與世長辭。希望鄧老先生的家人亦節哀順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