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輝:反假新聞立法困難 問題不在科技層面

2021-07-23
黃錦輝教授
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7-23 at 11.14.37.jpeg

新任政務司司長李家超、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及警務處處長蕭澤頤三位高官上任不久即異口同聲地强烈批評「假新聞」(Fake News),痛責它嚴重荼毒年青人,破壞香港社會安寧及國家安全。同出一轍地有立法會議員認為政府必需盡快立法,嚴厲監管「假新聞」。

現實中「假新聞」散播虛假時事信息。今天資訊及通訊科技日新月異,互聯網及社交媒體成為「假新聞」的催化和傳播渠道,無遠弗屆。不論發放者是有意或無意,「假新聞」可以産生大量失實的信息和陰謀論,這些線上的虛假資訊會深入影響線下運作,造成巨大的社會傷害。負面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世界各地選舉期間不同政黨互相利用虛假資訊中傷對手、全球恐怖份子四處造謡打撃當地政府的誠信等。又例如在新冠狀肺炎病毒疫情全球肆虐期間,超越三分之一的歐洲人每天都會遇到「假新聞」,令世界各地人心惶惶。由於事態嚴重,「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20 年 6 月召開了有史以來第一次關於「信息流行病學」(Infodemiology)的會議,以探討如何識别及阻止與疫情相關的錯誤信息蔓延。

世界各地紛紛成立「事實核查」(Fact Checking)組織,再者各大媒體機構都開設專責核查「假新聞」包括「錯誤信息」(Misinformation)及「虛假信息」(Disinformation)的部門。根據聯合國民教組織(UNESCO)的定義,「錯誤信息」是指並非有意圖造成傷害的不正確訊息;而「虛假訊息」是刻意傷害别人、團體、組織或國家的不正確訊息。本質上兩者都是散播不正確訊息,而差別在於發放者的意圖,分别為無意或有意。

從數據分析角度,識别「假新聞」基本面對「事實核查」及「判斷意圖」兩大議題。由於前者的性質較為客觀,人工智能技術便可大派用場。「事實核查」主要牽涉三種處理方法:(1)首先找出被懐疑新聞的來源,分析來源的可靠性,然後比較該則新聞和來源來判斷其準確性;(2)找出其他與被懷疑新聞類似的報導作比較,看看其内容的一致性;(3)跟蹤在被懷疑新聞内的每一則評論及報導,分析它們的個别可靠性及綜合影響力。

然而,由於意圖是主觀行為,「判斷意圖」(學界又稱之為「立場分析」)的任務並不容易。較簡單的處理方法是採用分類法,包括「事件分類」及「羣組分類」。前者方法是把所有被懷疑的新聞之立場分析,把同一立場的歸納成組,然後判斷各組的意圖。後者方法是把被懷疑新聞與立場已定性的新聞群組的同類新聞之内容作匹配,決定它是偏向那一群,然後再判斷它的意圖(立場)。不過,發放者和立場羣組是善變的,導致立場判斷經常出現誤差,影響分析系統的表現。

由此可見,「假新聞」分析困難重重,問題主要在政治而非技術方面。且看科技巨企「臉書」也逼不得已地採用雙軌制來處理「假新聞」。「臉書」首先利用人工智能篩選所有新聞,從中獲取潛在虛假資訊,然後再邀請專家團隊作最終内容的判斷,識别它們的真假及背後意圖。香港政府計劃為規管「假新聞」立法將會充滿挑戰,難免會面對極大的國外及本土的政治壓力。但筆者認為在全球數字化經濟急速發展的趨勢之下,「假新聞」將會如排山倒海般湧現,若然香港政府不盡早採取行動,立法做好防避的話,香港社會將會非常混亂,繼而損害香港的治安,以及全球經濟競爭力。

 

文章原刊於《香港經濟日報》2021/07/23。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內地對新聞自由、公共利益的探討和重視,應該令香港明白,我們現在不斷收緊言論自由空間、不斷設下紅線,是「反其道而行」!《基本法》第27條訂明「香港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這是體現內地與香港「兩制」分別的其中一項重要特色。

    陳景祥  202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