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聚嶺南》發揮比較優勢,把握機遇構建港深雙城聯手合作
作者:嶺南大學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教授曾東林
上海紐約大學應用社會經濟研究中心社會學系吳曉剛教授
香港人在深圳的分佈及歷史緣由
深圳經濟特區在國家改革開放時代的崛起,其中一個原因是得益於香港自1980年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天時地利。當時的港英政府沒能引導製造業進行產業升級,許多企業把生產基地轉移到內地和東南亞等地區。深圳由於毗鄰香港承接了大量的港資企業,利用內地充裕的廉價勞動力發展“三來一補”的低端加工製造業完成了原始積累,並從漁村星羅棋佈的傳統農業社區快速轉變為現代化大都市。在這個過程中,早期的港商、管理人員和專業科技人員隨著企業北上而長期居住在深圳,其後隨著城市的發展和相對較低的生活成本吸引了很多港人定居。在本世紀前十年隨著“雙非孕婦”來港產子產生了大量的“港版兒童”,使得居住在深圳的香港人及其家庭成員已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規模不容小覷的特殊群體。
為瞭解居住在深圳的香港人群體,2008年香港特區規劃署與深圳市統計局合作進行了抽樣調查。在此基礎上不少學者對這一群體進行了系統和深入的研究。比如,香港中文大學的蔡玉萍教授等學者於2013年分析了跨境移動模式對在深圳的港人家庭生活和社會融合等方面的影響,認為需要從住房、出入境安排、交通、教育、託兒、醫療和就業方面制定公共政策,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生活挑戰。香港科技大學的吳曉剛等學者於2015年結合香港特區規劃署的調查數據以及深圳市的人口普查數據,研究在深圳的港人家庭結構、教育程度、就業分佈和居住模式,認為應該將「香港人在深圳居住狀況調查」項目常態化,掌握該群體的變化趨勢並結合深圳的產業結構升級引導港人在深圳就業和創業。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兩地合作的深化,過去10年這一群體的數量和結構都發生了較大的改變。近年來還有不少的香港青年赴內地升學、就業和創業,然而學界對於這一群體的研究還相對缺乏,尤其是結合兩地產業結構轉型與升級、未來發展定位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背景下。
數據來源:香港人在深圳居住狀況抽樣調查
深港協同發展的互補性
回歸後特區政府意識到產業升級和轉型的問題,也嘗試通過推動科技創新和引進人才來發展科創產業,然而成效並不明顯。香港從以製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轉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這種第三產業獨佔大頭的產業結構空心化,為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風險。反觀深圳,雖然在過去10多年也曾經歷過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重大關口,政府通過產業政策扶持和引進人才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成功避免產業結構空心化並實現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華麗轉身。大灣區以深圳為中心已經形成了先進的製造業和高科技行業相對完整的產業集群和配套服務,並聚集了大量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資源。人才問題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的關鍵,雖然香港目前不具備發展類似產業的條件,但香港集中了多所國際一流的大學且不少科研成果達到世界領先的水準,在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方面能夠與深圳在高科技企業的產業和市場優勢形成互補。
自2017年以來,深圳連同內地很多城市相繼掀起“搶奪”人才大戰,對大學畢業生提供落戶、人才公寓、租房購房津貼、創業津貼和優惠貸款等。在深圳本地大學培養的人才未能滿足產業結構升級的需求的情況下,香港現有八所大學所培養出來的高質素畢業生也成為各大科創企業競相招攬的人才。然而,在港深產業互補和大灣區都市協同發展的背景下,對人才的爭奪不應該是一個零和博弈。隨著《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發佈,深圳迎來了更高層次的發展機遇。過去40年的深港合作,高度體現了兩地協同發展、互鑒與互惠的港深「雙城記」,證明瞭深圳的機遇實際上也是香港的機遇。兩地政府如何構建雙城聯手合作、各司其職,實現優勢互補將考驗雙方的智慧。
政策建議
第一,我們認為需推進港深人才合作機制,結合深圳產業發展的趨勢和需求研究香港青年人才的角色定位,為他們在內地的就業和創業提供必要的支援。研究香港的青年專業科技人員如何整合深圳的科創資源,積極參與到高科技企業的孵化中,既能為深圳經濟結構發展轉型提供技術支持,也為香港的專業人才尋求發展空間。
第二,特區政府應該研究並爭取中央支持,引導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與內地的高科技企業與建立合作關係,爭取在港設立研發基地以增強科研成果產業化的能力。政策研究應該聚集如何創造條件使得香港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又能留住人才解決本地產業空心化和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帶動產業鏈上相關的香港本地企業。
第三,人才流動不應該是單向的,特區政府應該創造條件使得在內地的青年人才在適當的時機回流香港,同時吸引專業人士留在香港就業和創業。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內地連接世界的視窗,香港是內地科創企業走向國際化的重要一環。經過內地工作歷練的青年專業人才,熟悉兩地的制度和文化可以發揮「超級聯絡人」的角色。香港在金融服務、資本市場、法治制度和大學科研方面的優勢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互補,作為中外溝通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