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偉:河南洪災之問:天災還是人禍?

2021-08-04
王向偉
《南華早報》前總編輯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8-04 at 10.40.05.jpeg

7月20日,河南遭遇了史上罕見的特大暴雨及洪災,省會鄭州等城市受災嚴重。這次災難共導致99人死亡以及近1400萬人受災。對河南而言,最糟糕的災情或已過去,但追責程序才剛剛開始。

地方官員聲稱,這次純屬天災。但問題是,氣象部門曾多次發佈極端天氣警告,官員們重視了嗎?僵化的官僚體制是否耽誤了疏散和救援時機?尤其是,隨着地鐵隧道裡積水增多水位上升,地鐵列車被困數小時之久,造成至少14人死亡。

這場特大暴雨導致鄭州地鐵被淹,交通癱瘓,通訊中斷。人們普遍認為,這確實是一場幾十年一遇的大雨。

據官方報告,一小時最大降雨量為201.9毫米,打破了1975年創下的一小時198.5毫米的記錄。在19日晚8點起的24小時內,鄭州的降雨量為552.5毫米。7月初,德國也遭受了據稱為二戰後最嚴重的洪災,但其24小時最大降雨量也不過154毫米。

7月17-20日這短短三天裡,鄭州的降雨幾乎相當於平常一年的降雨量。

鄭州的氣象專家很快就斷言稱,這場特大暴雨為「千年一遇」規模,而河南省水利部門的說法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稱之為「五千年一遇」量級。官方的這種描述的確抓人眼球,但也引發了不小爭議,甚至是令人生疑。

科學家可以根據歷史數據,通過構建模型,測算一定時間段的降雨概率並根據概率來測算降雨量,如0.1%的概率為千年一遇的降雨量。但科學家也坦承,這種測算方式遠非完美,因為測算結果可能受對自然現象所做假設的影響。一般而言,鑒於歷史數據不全,科學家認為對百年跨度的測算更有信心,而不是長達千年的時間跨度。

這就令河南官員急於給這場災難貼上驚人標籤的行為疑問重重,讓人不得不懷疑他們極力擴大天災的屬性,是不是為了減輕自己應負的責任。

一些網民翻出了當地媒體2005年的一篇報道。報道稱,當年7月,距離鄭州約 220公里的南召縣發生被稱之為「千年一遇」的洪災,共造成5人死亡,907座房屋倒塌。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陳濤並不認可河南對此次暴雨及洪災「數學概念」般的描述,表示中國1950年之後才有嚴謹的氣象記錄。

同時,越來越多的報道也顯示,鄭州官員顯然沒把氣象部門的反覆預警當回事,沒有及時組織疏散行動。

據報道,7月19日晚10點到20日下午4點,鄭州市氣象局發佈至少5次最高級別的暴雨紅色警告,並建議停止集會、停課、停業,市民應撤到安全地方躲避。

然而,鄭州市民表示他們沒有收到任何強制疏散的通知,有關部門直到晚上6點才下令地鐵停運。在宣布地鐵停運時,隧道內積水嚴重及水位上升,500名乘客已被困了40分鐘。據倖存者稱,他們被困長達近三個小時之後,才被救出來。

此外,鄭州官員顯然也沒有及時通報附近水庫泄洪的消息。一些市民懷疑,這可能是造成嚴重洪災的原因之一。

至於鄭州官員為何不願下達立即疏散的命令,這仍不得而知,官方對此也一直保持沉默。有關條例明確規定,在極端天氣條件下,應立即組織疏散,確保人員安全。

有分析人士猜測,官方遲遲不做決定可能與死板的官僚審批程序有關。有時,審批程序耗時比想像的要長的多。也有人認為,官員存在僥倖心理,認為不會發生最糟糕的情況。

中央和地方領導之後發表的講話和聲明,一定程度上也證實這種猜測不無道理。

7月26日,李克強總理在抗洪搶險救災和防汛工作會上強調,緊急情況下,地方官員應採取硬措施,即使過一些、嚴一些,工作和課程及地鐵站也該停就停、該封就封。

目前,官方承認氣候變化加劇了河南洪災這樣的極端天氣事件,但在鼓勵公眾參與氣候變暖及其災難性影響的公開討論方面,中國官員幾乎毫無作為。在同樣遭受致命洪災和森林大火的德國和美國等發達國家,類似的公眾討論則進行得如火如荼。

中國的情況則相反。當局不讓市民接受海外媒體採訪。同時,官方大力宣傳共產黨員在抗洪救災和恢復生產生活中的英雄事迹。

然而,鼓勵公眾參與公開討論,有利於普通民眾和官員早做準備,更好解決城市基礎設施和環境中的薄弱環節,有利於應對因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事件等全球性問題。這一點至關重要。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