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澄:佈景板低級集體失誤 新聞處如何做好公關?

2021-09-15
余海澄
公營機構公共事務顧問
 
AAA

 shutterstock_81243778.jpg

佈景板的低級出錯或許反映公務員的政治敏感度不足,但更大值得探討的問題是,新聞處未來應扮演甚麼角色及新聞官需要具備甚麼能力。政府的公關技巧一直招人話柄,不論花數千萬元聘請國際公關公司提供意見,抑或聘請新聞統籌專員,並不會成功扭轉政府公關形象,皆因作為政府公關顧問的新聞處,擅長的是單向發放官方新聞稿及安排官方記者會,卻不擅於發動大型文宣工作,改善政府形象。香港踏入由亂及治的新時代,政府官員、政治人物及公務員背負著更宏大的責任,為治理香港作出貢獻。誠然,若果新聞處繼續墨守成規,沒有足夠的政策推廣能力,將國家及港府政策轉化為市民「看得明,聽得懂」的內容,最終只會拖後腿。

傳媒放風解釋低級錯誤 洗黑還是洗白?

作為專業公關,檢查錯別字是基本要求。即使有手民之誤,千錯萬錯也總有兩件事不能出錯──機構名稱及人名。任何低級錯誤其實也沒有藉口,主要原因不是懶惰,就是粗心大意。今日有報章替新聞處解釋佈景板出錯的原因,提及因設計時間緊迫,本經不同人士一條龍檢查,但卻集體「鬼揞眼」,最終導致出錯。事實上,與其放風為團隊解釋及爭取同情,反而卻揭露整個團隊的把關能力不足與懶惰,倒不如讓事件告一段落,不過解釋 (不是自己的) 錯誤也是官場文化之一。今次放風是愈描愈黑,還是洗脫罪名,相信讀者自有判斷。

新聞官缺實戰經驗 活在舒適圈

政府新聞官與行政主任及政務主任一樣,主要透過考試招攬人才,而助理新聞官的薪酬更是普通公關入職的兩倍,但工作量卻只是普通公關的一半,可說是一份筍工。因此,不少新聞官幾乎一輩子也活在新聞處的舒適圈,周而復始地發放新聞稿,然後等待升職及轉調崗位,鮮有應對公關危機及挑戰的磨練。經常與傳媒朋友閒談,他們也會抱怨新聞官會以非工作時間來拖延回覆,又提醒記者不要在晚上六時後或假日提交問題,因為部門或許未能準時提供回覆。在真實的公關工作環境,所有負責應對傳媒的公關同儕一定是24小時候命,隨時隨地處理傳媒查詢,並不敢要求傳媒「遷就」自己的工作時間。當然,顧及日後的工作關係,傳媒不會當面批評新聞官。

缺乏實戰經驗也令新聞官變成發放新聞稿的機器,而不懂主動出擊為政府政策及措施建立良好形象。政府有很多不同類型基金資助非牟利機構及企業推出惠及社會的項目,當中亦有不少有意義項目值得安排傳媒訪問作正面宣傳,其中社創基金在這方面宣傳工作相對積極。然而,有參與公職的朋友也曾分享有趣經驗。有一次,其所屬委員會撥款一筆龐大金額支持不同機構推動多個有意義社會項目。有委員向政府查詢如何推廣委員會撥款帶來的社會成效,新聞官回答會發放新聞稿,令委員們啼笑皆非。對職業公關來說,發放新聞稿只是最基本的事。若要推廣基金的社會效益,首先要研究各個機構的項目,然後從中找出有趣及媒體角度的例子,然後與機構商討安排傳媒訪問。我相信新聞官絕對具備安排傳媒訪問的能力,但卻缺乏做好每一件事的動力。

總括而言,筆者提出以上例子的目的並不是批評新聞處工作,而是希望新聞處在新政治環境中走出舒適圈,作出有為的改變,未來才可配合政府施政,為香港由亂及治作出貢獻。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新一屆特區政府必須精準改革現時公共傳播及宣傳策略,提高市民對政府工作和資訊的認識,改善政府形象。

    劉學廉  202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