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有理》淺談小學生中文認讀困難
閱讀伴隨兒童的成長。學齡前幼兒常閱讀以圖畫為主的繪本,隨著年齡增長,進入小學階段後,兒童讀物的文字佔比也在增加。及至高小階段,小學生已有能力閱讀以文字為主、插圖為輔的兒童讀物,亦可自如地在生活中運用閱讀能力,例如閱讀學校通告、看菜單點餐等。然而,對一些學童來說,閱讀卻是一件格外困難的事。
據衛生署資料顯示,在香港約有10%-12%的學童患有讀寫障礙。讀寫障礙可分為認讀和書寫兩個方面。在認讀方面,是指建立文字與語音的聯繫時出現困難,例如讀文章時常常讀錯其中的字或者忘記讀音。在書寫方面,則表現為難以書寫出正確的文字,例如常出現筆劃或部件等錯誤。
閱讀,是一個拆解文字符號的過程。香港是一個雙語社會,兒童從小就開始學習兩套不同的文字符號。英文是以「音素」為基礎的拼音文字,例如「cat」字母對應三個音素/k//æ//t/,文字與語音之間的聯繫緊密。中文則是以「語素」及「音節」為基礎的文字,例如「貓」漢字對應一個音節/mɐu1/,文字與語音的聯繫不像英文那樣直接且確定。這樣看來,中文解碼的難度似乎更大。大家或許會問:中文文字與語音之間真的全無聯繫嗎?
研究顯示,中文也存在一定的文字與語音聯繫;這種聯繫就是讀音規則性及讀音一貫性。讀音規則性指字的讀音與其聲旁字之間的關係,例如「蝗」的讀音與聲旁「皇」的關係。讀音一貫性是指字的讀音與聲旁相同的家族字之間的關係,例如「蠕」的讀音與「儒」的關係。這兩大法則被稱為元語言意識。
一般小學生在接觸中文字的過程中,不需特別訓練就能逐漸發展其元語言意識,在小學三年級階段便能熟練地運用這兩大法則去學習新字。有認讀困難的學童,則由於未能及早建立元語言意識,難以適當地運用元語言意識去學習新字,令閱讀困難重重,以致對中文失去興趣及信心。認讀困難不會因學童的成長而消失,及早識別及恰當干預尤為重要。當家長察覺學童認字出現困難或大幅落後於同齡學童時,應盡早尋求專業支援。
撰文:香港理工大學言語治療所言語治療師寇璠菲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