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香港人 飲茶也種茶
古有絲綢之路,也有茶馬古道。茶既是日常飲品,也是與外國進行貿易的商品,所以茶葉不論古今都為中國進帳不少財富。上茶樓「一盅兩件」是許多香港市民的日常喜好,到下午三點多到咖啡店、茶餐廳享受西式下午茶的人也不少。不過,愛好喝茶的,又豈止現在的香港大眾?
(港鐵屯馬綫宋皇臺站展出的「黑釉茶盞及醬釉盞托」 )作者提供圖片
在港鐵屯馬綫宋皇臺站,展出了一個在該站附近的考古遺址發掘出來的「黑釉茶盞及醬釉盞托」,是宋朝時住在這裏的先民所用的盛茶器皿,證明在千多年前,住在香港的先民已有喝茶的習慣。
除了喝茶,香港人還會種茶。以往香港有農田栽種茶樹。康熙年間出版的《廣東新語》就提到:「新安杯渡山絕壁,有類蒙山茶……」當中的「杯渡山」就是現在的新界屯門青山。
除此之外,大帽山也有農民開發山邊田地種植茶樹,數十年前茶田荒廢,遺址尚存,至於山腳下的嘉道理農場,現時仍有小規模茶樹種植。香港雖然是1100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不過山巒起伏,不同區域的氣候也有少許分別,導致香港的土地可以孕育出不同品種的自然動植物和農作物,使茶葉出產也曾經風光一時。
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同栽種香港本地茶葉一樣,香港早年的農業發展體現出香港有天然的好山好水。隨着近年城市發展,香港本地農業與都市共存的議題漸受社會關注。無疑香港新鮮食品出產呈下降趨勢。根據香港嘉道理農場引述的資料顯示,在2018年本地蔬菜佔本地消費1.8%,淡水魚4%,海鮮多一點,有18%。不過,多也好少也好,始終漁農業對地區的食品供應發揮作用,值得大家重視,而且農業是對自然生態永續發展有所貢獻。未來香港將會大力發展創新科技,農田可以對食品科學與生物科技研究、自然環境教育提供材料,為創科發展與知識傳授帶來資源儲備,發揮出時代的新角色。或者有機會的話,本地茶園再現,用新姿態展現人前。
作者電郵: 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