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香港八景──鵝澗榕陰 小溪不見但人情仍在

2021-10-27
張卓立
自由身媒體及戲劇工作者
 
AAA

shutterstock_733361044.jpg


「鵝澗榕陰」在之前的文章已經介紹過,即是指現在已埋在銅鑼灣堅拿道下方的寶靈頓運河。不過如同這運河一樣,銅鑼灣百年來到處已經歷幾次「滄海變桑田」。但是,總有些事物有如風中勁草,一直守候在這個社區。
在昔日的鵝澗旁,矗立着1941年建成的灣仔消防局。它是香港至今仍然運作而歷史最悠久的消防局。

WhatsApp Image 2021-10-27 at 10.40.39.jpeg

(作者提供圖片)
比起其他消防局,灣仔消防局面積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落成之際,是香港保衛戰爆發前夕,消防車出勤時發出的警鳴聲從不間斷,眨眼就過了數十年。
香港市民往日稱消防局為「水車館」,「水車」即是消防車。香港寸金尺土,樓宇空間擁擠,百多年前的香港傳媒界名人、《循環日報》創辦人王韜早已形容香港的居住環境是「小如蝸舍,密若蜂房……有若蠶之在繭,蠖之蟄穴。」當年樓宇許多時候用木頭作為建材,消防設備更是欠奉,人們多數以燒柴煮食。風高物燥之時,火災就容易發生,在鬧市中設立消防局更是顯得重要。灣仔消防局成立之初既身處住宅林立的地區,附近也有工廠、倉庫,為鵝頸與銅鑼灣區市民的生命安全貢獻不小。

WhatsApp Image 2021-10-27 at 10.40.40.jpeg

(作者提供圖片)
除此以外,位於堅拿道天橋底的跑馬地鵝頸橋街坊福利會同樣默默奉獻大眾。香港的街坊福利會是二戰後港府協助建立,由當區的熱心人士營運,初期主要從事派米等慈善工作,有些也會為鄰里排難解紛,後來演進至辦學、文娛康體、醫療等多元項目。各區的街坊福利會都按居民的背景和實際需要提供服務,並非千篇一律,反而是各有色彩,是服務社區最前線的社會團體。
流水淙淙雖不見,但地區情懷仍未變。潤物細無聲,鵝澗的榕陰早年滋潤了銅鑼灣的社區,為日後的社區發展鋪下了根基。

作者電郵: 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