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明:地理資訊助規劃可再生能源

2021-11-03
鄧淑明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AAA

 shutterstock_1048293196.jpg

隨着技術改良,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明顯下降。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指出,2010年至2018年間太陽能光伏電站的發電成本下降了近八成,吸引不少大型電力企業研究投資。

然而,這些基建計劃投資不菲,動輒以億元計算,而且一台發電風車大多不過30年的使用壽命,所以規劃時必須精準審慎。其實,太陽能和風能項目是否符合成本效益,除了硬件之外,更重要的是選址,包括地形、土壤組成、海拔、風速、海浪、水流、航道,是否靠近電線和現有基礎設施,以及天氣和海床變化的歷史數據等,必須整合及分析各項類繁複數據,才可準確地計算項目成本,而地理資訊系統(GIS)便可成為這些過程的核心軟件。

業務遍及歐美和澳洲、有近40年歷史的Renewable Energy Systems(RES)不單使用GIS來分析多元數據,更藉此發掘有潛質的位置;愛爾蘭的Mainstream Renewable Power則透過GIS建立複雜的預測模型,並創建海底的3D時間序列地圖,顯示海底將來可能發生的變化,以了解氣候變化和海流等因素如何影響揀選擬興建風力發電場的地點。

《福布斯》全球2000大公型企業之一的挪威石油和天然氣供應商Equinor,其員工從工程到業務拓展也體驗到GIS互動地圖的便利。過去他們做報告或查詢地圖數據,需假手於測繪部門,現在則可在個人電腦上以互動地圖尋找資料,提高效率之餘,更有助作出更精準的決策。

國際能源署(IEA)預計,風和太陽能這兩項可再生能源到2024年會超越煤炭,成為最大的發電來源,提供全世界差不多三分之一的電力。應用可再生能源已成大趨勢,本港也曾討論零碳排放的潔淨能源,如港燈早年便耗資千萬興建南丫島風力發電站,中電則研究在香港東南水域發展一個可達200兆瓦的海上風力發電場。我期望兩電積極引進可持續的綠色能源,應對氣候變化之餘,還讓市民享用更可靠和潔淨的電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