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厚立:建設國際創科中心 發揮香港潛力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11月3日在北京舉行,香港科研界共獲6項國家科技獎,展現香港基礎科學研究的雄厚實力,也是近年中央和香港特區政府不遺餘力支持創科結出的碩果。
國家自然科學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是國家在自然科學領域中的最高獎勵,用於獎勵集體或個人取得的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或應用基礎研究優秀成果。香港科研團隊在歷年國家科技獎中都有突出表現,2017年度港科大唐本忠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後,2020年度香港科研團隊又收穫滿滿,今年香港中文大學于君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吳宏偉教授主導的研究項目分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于君教授主導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相關肝癌自然史、發病機制、診斷和防治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這顯示,香港基礎科研實力雄厚,匯聚眾多科研學術人才。在中國學術金字塔頂尖的中國科學院及工程院,香港出產36名兩院院士及10名兩院外籍院士。根據Quacquarelli Symonds(QS)於2021年發布的全球大學排名,共有5所本地大學的整體評分及其工程及科技學科躋身世界100強。在今年的「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來自大學、中學、研發中心、初創企業的香港代表團囊括共136個獎項,數量為歷屆之冠。
香港要大力發展創科產業,不僅已是社會的共識,更是國家對於香港的期望。今年3月份公佈的《「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到,「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以及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家的4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之一。香港將成立「大灣區院士聯盟」,推動區內的兩院院士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科院在港的院屬機構亦會作為「大灣區院士聯盟」秘書處,支持聯盟的日常運作。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有信心未來的創科發展會成就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她指出,已在施政報告提出進一步措施,包括透過規劃中的北部都會區增加共約150公頃創科用地、構建新田科技城、設立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等,有信心香港未來的創科發展會成就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並駕齊驅。
「十四五」規劃可為香港創科帶來最大的機遇,讓香港發揮雄厚的基礎科研實力,以及吸引人才與開發國際市場的角色,配合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應用科研和製造業能力,做到互聯互通互補。
近年香港積極推動創科產業,藉此帶動經濟及社會發展。然而,創科發展並非一朝一夕的事,在全球創科浪潮下,香港面對各國爭相培訓及吸引人才的激烈競爭,但香港教育制度卻不太鼓勵數理學科,難以培育學生對創科的興趣;即使大學畢業生有志投身科研發展,亦因本地缺乏頂尖科技公司,而苦無大展拳腳的機會。
創新和創業密不可分,創新是創業的基礎,創新的成效有通過未來的創業實踐來檢驗,二者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是密不可分的辯證統一體。本地初創生態圈不乏年輕且高學歷的創業者。部分受訪者更是於大學讀書時期已經參加創業比賽,甚至於畢業前就已經投入創業。綜觀香港的創業環境,本地初創生態系統中各持份者發揮各自角色和功能:兩大創科孵化器香港數碼港和香港科技園為初創企業提供資金和其他支援;本地大學為業界提供學術支援;創業社群組織各類型交流活動助建網絡;投資推廣署和香港貿發局等公營機構向外推廣本地創科成果。
創新科技是香港的發展新動力,能帶來新的產業及創造財富,推動本港經濟增長和創造優質的就業機會,提升香港的競爭力。未來香港要在科創產業上取得突破,首先必須打造國際一流的創新環境。只要優化香港的創業環境,加強對本地初創生態圈的支持,香港研發水準就一定能更上層樓。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