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9日 | 星期四
 

探求中美關係新框架 中美權威智庫異中求同

2021-11-09
 
AAA

 B.jp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提“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中美關係新框架)

C.jpg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提“校正合作相調和的持久競爭”美中關係新框架)

在中美關係急劇惡化的過去兩年,兩國權威智庫通過五次「二軌對話」,探求兩國關係的新框架。雙方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有明顯差異,但同樣都希望避免走向衝突,尋求務實合作。中方提出「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美方則提出「校正合作相調和的持久競爭」。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與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過去兩年邀請中美兩國知名專家學者,以小規模閉門會談的形式,舉行了五輪「二軌對話」。第一輪對話新冠疫情前在新加坡舉行,後四輪是疫情中在線上舉行。這個對話本為紀念兩國建交40周年而開展,力圖在美國戰略界和決策圈拋棄「對華接觸」戰略時,探索中美關係未來前行之路。過去兩年經歷了中美關係最艱難的時刻,也見證了中美關係由緊張對立到有所緩和的過程。

這兩個有相當大影響力的權威智庫於5日同步發佈對話後基於本方思考的研究報告。從兩個報告可以看出,雙方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有明顯分歧。中方認為,不能以競爭來定位中美關係,否則容易走向衝突對抗的結局。美方則堅持以「持久競爭」來定義美中關係,雖然也提出競爭需與「校正合作」相調和。

中方追求尊重平等 希望和平共處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的報告題為 「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在複雜性中探索中美關係新框架」。報告開篇就指出,複雜性是中美關係的最重大定性,不能僅用競爭來概括中美關係。複雜性是對中美關係基於現實的客觀定性,還應有包含期許的主觀定位。美方用競爭來定位中美關係,是對定性與定位的混淆。

中方認為,以「競爭」定位中美關係容易導向一個衝突對抗的結局;會令其他國家面臨更大的選邊站隊壓力,世界將趨於陣營化;還掩蓋了美方對華遏制打壓的霸權本質。

中方報告指出,中美關係的複雜性也體現在各種敏感議題集中凸顯。美國動用對華政策工具箱中的各種工具,對中國進行遏制打壓,導致涉台、涉港、涉疆、涉藏、涉海等敏感議題集中凸顯。任何圍繞上述敏感問題的局部衝突均有上升為全面衝突的風險。尤其在台海方向,中美擦槍走火的可能性不容低估。

中美關係的複雜性與中美關係當前所處的階段有關。美國戰略界人士認為中美較量是一場「長期博弈」和「持久競爭」,中方學者則認為中美關係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戰略相持階段的重要特點是有攻有守,有進有退,中美關係因而也將呈現高度複雜的局面。

中方認為,從兩國對中美關係複雜性的共同認知出發,新時期定位中美關係的新框架可以界定為:「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其中,相互尊重是前提,平等互利是手段,和平共處是目的。

 美方堅持持久競爭 願務實合作調和

布魯金斯學會的報告,由該學會主席艾倫(John R. Allen)以及高級研究員何瑞恩(Ryan Hass)、瓊斯(Bruce Jones)領銜撰寫,題為「迎接挑戰:引導競爭,避免危機,在對華關係中推進美國利益」。

美方報告認為,戰略對手已成為美國戰略學界對華戰略思考的基線。中國越來越多地把自己描繪成一個大國,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爭奪領導權的競爭者,並確信美國正在衰落。在美國,普遍的看法是,中國不再是偶然的競爭對手和潛在的合作夥伴,而是美國最強大的挑戰者和潛在對手。

美方報告指出,美國決策者和分析家在考慮美中關係的框架時基本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全方位遏制和對抗中國;另一種是回到特朗普上台之前的接觸、合作、競爭並存的狀態。不過美方專家認為,第二種思路當前不太可能實現。

基於這種戰略背景的判斷,美國智庫提出「校正合作相調和的持久競爭」(persistent competition leavened with calibrated cooperation)概念的美中關係框架,認為這樣既能保證盟友的參與,又能獲得美國國內公眾和政治選民的支持。

中方提構建中美關係新框架「三個三」

出發點不同,導致雙方提出不同的中美關係新框架。從中美關係複雜性出發,中方的「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具體闡述如下:

在相互尊重方面,在中美博弈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的大背景下,中美彼此應該做「值得對方尊敬的對手」,而非為了遏制打壓對方而喪失基本的國際道義和國家操守。在中美實力不斷接近、具體分歧不斷凸顯的大背景下,相互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應是推動兩國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礎,而不應成為阻礙兩國達成共識的羈絆。

在平等互利方面,今天中國所講的「平視外交」就是為了尋求一種更加平等的對外交往姿態,中國也是從這個角度出發去反對「從實力地位出發」的脅迫外交。同時,平等也蘊含着對等的意味,中國會以對等的姿態來處理中美關係。互利既確認了中美利益深度攸關的一個客觀事實,又確認了中美關係正常化近50年來兩國處理關係的一條基本經驗:兩國關係的發展始終是以共同利益為基礎的。

在和平共處方面,和平共處就是中美關係當前可以實現的一個階段性目標。特朗普政府時期及拜登執政以來中美互動的實踐也表明,美國以改變中國為目標、以「全政府」手段對華遏制施壓的做法,顯然無法將中國打垮,也無力改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競爭性共存」、和平共處應該成為美國戰略的基本框架。中美合則兩利、鬥則兩傷,在一個多極化的時代尋求兩極對抗不僅不符合兩國利益和福祉,也會加劇全球治理赤字和人類「公用地的悲劇」,很難像中美兩個核大國走向衝突甚至戰爭給整個人類社會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為此,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提出了構建新框架的「三個三」建議:第一,明確「三條戰略基線」:不熱戰、不冷戰、不脫鈎;第二,遵循「三大原則」:一個中國原則,不干涉內政原則,聚同化異原則;第三,推動「三個層面」合作:雙邊層面重啟人文交流,就基礎設施、新能源、碳捕捉等合作,重建高層溝通機制;區域層面在朝核、伊核、阿富汗問題上合作與協調;全球層面在氣候變化、疫情防控、全球規則等方面聚同化異、開展合作、縮小分歧。

美方提處理美中關係十二建議

從美中不可避免要進行長期競爭出發,美方指出,其「校正合作相調和的持久競爭」框架始於以下原則:

戰略與持久競爭是兩國關係的基線,要避免制定一個不現實的友好與合作標準,但也要抵制對抗、敵意和徹底衝突在歷史上是不可避免的「宿命論」假設。

美國同時在威懾能力和外交解決分歧方面投資,雙方應圍繞軍備控制、危機管理和避免戰爭進行新的努力。

共同努力使關鍵的全球體系免受美中競爭的削弱,聚焦於在金融穩定、流行病控制和氣候變化等關鍵全球公共產品上形成校準和受監督的協調。

為此,布魯金斯學會給美國決策者提出了12個建議:避免對美中關係過度期待,不管好壞;承認各自政治在雙邊關係中的作用;召回美國的競爭優勢;加強雙邊危機管控能力;避免把中俄推得更近;加強與民主夥伴協調限制中國治理體系影響力;以全球視野看待美中關係;投資諸邊和多邊機制;穩定處理全球公共產品的框架;尋求保持地方政府對於兩國關係的參與;投資於「一點五軌」努力以探索管控危機、應對挑戰的機會;在關鍵決策者之間發展關係。

管控競爭避免衝突是雙方最大公約數

中美雙方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不同,而且對中美關係惡化的根源有不同的認知,對消除兩國摩擦也開出不同的藥方。中方承認中美關係複雜性,但強調合作,追求平等和尊重,要求美方改變錯誤做法。美方強調美中關係的持久競爭性,相信美國對中國內外政策的關切是正當的,依然想約束和限制中國影響力的擴大,但也願意以有限的「校正合作」來調和競爭。

雙方的共同點在於:都認為要管控競爭,避免衝突,和平共處;都願意開展務實合作,尤其是在追求全球公共利益和應對人類共同挑戰方面,相信兩個大國不得不攜手合作。雙方在疫情防控、經濟恢復、氣候變化、地方交流等方面提出了類似的建議。

正如美方報告所言,雙方都得出結論:美國和中國能否共存而不訴諸衝突是個開放的問題,其結果將由兩國的戰略選擇決定,並受到第三方行為的影響。美中關係的未來將由兩國之間的動態互動推動,這為兩國領導人做出明智的決定可能促成競爭性共存提供了可能性。

雙方還一致認為,兩國在防止彼此衝突方面具有共同利益,包括投資於降低風險和危機管理規程。雙方都認為要重建高層對話,建立高層的良好關係。

「管控競爭,避免衝突」,或許這就是兩份貌似各說各話的報告異中求同的最大公約數。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