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回顧電視兒童節目可以得到甚麼啟發?
作者提供圖片
早前的文章,提及了電視台回顧過去兒童節目的欄目,節目名稱是《童你一起長大了》,百感交集,意猶未盡。回想1970、80年代,正值本地嬰兒潮的中後期,小孩數量多,大部分小學和幼稚園都是分上、下午班上課,每天上午十點多和下午四點多是最多孩子留在家中的時間,電視台藉此播放自家製作的兒童節目,不但創造了一個專屬兒童的電視時段,也開拓了兒童產品廣告時段,許多玩具、上學用品、遊樂場的廣告都在那時候播放,對廣告商來說也是頗有吸引力。
節目訪問前輩級製作人和主持的環節,反映出早年的電視台,經驗和資源雖然比較有限,但正正使製作人擁有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加上認真製作,聚沙成塔建立了日後兒童節目的框架。最深刻的體會是,兒童節目不只哄小孩子開心,而且能夠教小孩子當好人,守望相助、注意個人衞生、禮貌,例如今天的幼兒還懂唱的《刷牙歌》、《茶壼歌》、《跳飛機》,都是由兒童節目孕育出來,一直影響至今。
更難能可貴的,是節目還會引導兒童見識社會,邀請兒童參加體驗不同的職業,設計「我都做得到」這句簡單而深入人心的口號,讓孩子自小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這也是今天躺平主義消極態度氾濫下所需要的社會能量。
當年電視人擁有的遠見、理想,體現出他們關顧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長的使命感,節目吸引到的,除了小孩,也有他們的家長、老師。透過回顧節目,讓人重新思考,傳播是為甚麼,可以傳播甚麼,帶出甚麼效果。電視節目除了新聞資訊,以及偶像追星外,另一重要的一環,就是要帶給人們歡樂和溫暖,超越階層與年齡。
香港未來其中一個要邁向的目標,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既然是交流,未來的影視作品應是注重同時觸動到本地和海外受眾的心,才會發揮出交流應有的作用,「歡樂」和「溫暖」相信是其中是必不可少的元素。這需要創作者建立遠見與宏觀的眼界,當年兒童節目製作人那股用心與熱誠,若能推而廣之,香港的文化藝術更能展現新姿彩。
作者電郵: 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