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宇:香港須搶上中外藝術科技發展快車

2021-12-16
 
AAA

 shutterstock_1932205373.jpg

近月數字藏品(又稱「NFT作品(Non-Fungible Token)」,即基於區塊鏈的藝術品)已成為國際藝術市場炙手可熱的商品,紐約佳士得、北京中國嘉德當代藝術夜場分別售出不少轟動全球的數字藝術品。數字藏品包含了真偽認證、版權、數字交易及持有的方式,是一種完全不同的藝術方式。新興的數字藏品技術讓人易於將資產(圖像、音檔或影片)經過「通證化」(Tokenization)轉入區塊鏈系統。買家通過區塊鏈持有、交易「資產」,其價格的實惠易於吸引更多普通藏家參與。由此可見,過去規管傳統藝術金融體系的制度即將過時,未來須要設立完善的虛擬資產法律,達致規管要求。

奠定新金融科技及技術標準
香港政府早前針對「虛擬資產供應商」(Virtual Asset Trading Platforms , VASP)牌照法案將於下個年度提上立法會,財庫局指發牌制度推出初期只准專業投資者(機構專業投資者,或持有等值800萬港幣的投資組合者)申請。對於促進藝術科技發展,港府應對一些特定領域的應用提供協助。

制度方面,參考新近上線的海南國際文化藝術品交易中心,該中心是中國首批由交易所主導成立,提供數字人民幣結算的機構,並通過國家信息中心主導的BSN區塊鏈技術,進行藝術品登記、備案、溯源、交易,同時與國際主流區塊鏈互通,實現中外數字藝術品的交通。由於中國內地的區塊鏈應用均須向政府備辦,香港雖然毋須以內地的方式管理互聯網,但港府應協助香港公司進入內地、獲得內地有關部門的政策許可,例如香港現時亦為數字人民幣試點之一,協助港企開發以數字人民幣結算的數字藝術交易中心便十分重要。

硬件方面,2019年我國自主原創的「數字化藝術品顯示系統的應用場景、框架和元數據標準」(標準號 H.629.1)獲國際電信聯盟批准,內容包括數字藝術品顯示系統的應用場景、系統框架結構、顯示器性能參數、元數據規範等。中國的「H.629.1數字藝術顯示國際標準產業聯盟」目標至十四五末,將匯集數字藝術內容5000萬件以上,帶動產業鏈相關企業產值500億元以上。正在興建的東九文化中心以提供藝術科技試驗場地為宗,負責管理的康文署實應優先採購我國自主原創的國際標準。

貫徹 STEAM 教育 港府帶頭「入貨」
根據2021年《中國藝術財富白皮書》指出,中國藝術市場在2020年達到63億美元,佔全球年度總額三成六,更超越美國成為最大藝術拍賣品市場;但香港在疫情限制跨境往來的背景下,作為亞洲國際藝術交易的「門戶」優勢卻有所減弱。發展藝術科技正是重振香港地位的不二法門,當中既須培育數字藝術家,亦須培育懂得欣賞的普羅大眾,因此香港中小學的藝術教育實應有所修訂。

根據課程發展議會於2017年發布的《藝術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學校只有約10%至15%課時用於音樂科及視覺藝術科;文件對於藝術教育的目標及內涵,仍是傳統的創作方式及蒼白的欣賞方法。而課程發展議會於2015年發布《推動STEM教育— 發揮創意潛能》旨在更新香港的「科學、科技及數學教育各學習領域課程」,但國際潮流均指「STEM」還應加一個「A(rt)」,藝術科技正是一個文化藝術與科技融合的例子。藝術教育除了應教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數字藝術創作外,亦應加入藝術行政、藝術金融等內容;教育局亦須重新思考不同學習領域之間的交融,勇於制訂跨學習領域的課程文件,並為學校提供適當資源。

shutterstock_1945474252.jpg

此外,扶持現有的藝術家參與數字藝術亦十分重要。參考2019年歐盟國家文化研究所(European Union National Institutes for Culture, EUNIC)的《藝術+科技報告》(Art+ Tech Report),報告聚焦矽谷所在的三藩市灣區藝術家與科技公司之間的合作,報告總結出多種合作模式,包括基於員工辦公室、產品應用、或產品開發的藝術家駐留計劃、科技公司的藝術展覽,及專案藝術諮詢。港府應帶頭在公共服務中採購本地數字藝術家參與創作,以創作良好的藝術生態,而不止停留於批出基金項目。

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發展藝術科技正是善用十四五規劃的體現,並達致我國「數字中國」及「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香港必須搶上中外藝術科技發展快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衝擊,家長對子女的前途感到憂慮,不足為奇,但如此負面的情緒在全球廣泛出現,實屬罕見。
    為應對這個趨勢,我們須提升個人的數碼素養(digital literacy),不但要熟知數碼科技的效益,還要了解它會帶來的弊端和倫理爭議

    鄧淑明  2023-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