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香港出口展望:疫情通脹雙面夾擊 出口仍望溫和增長

2021-12-17
 
AAA

shutterstock_148867166.jpg

新冠疫情仍在肆虐,加上通脹憂慮日增,量化寬鬆規模可能縮減,全球各地經濟復甦步伐依然參差。同時,新型變種病毒Omicron可能造成的影響日益擴大,也為2022年的環球經濟增長前景加添變數。雖然變種病毒帶來新威脅,加上物流瓶頸出現,供應鏈不時中斷,不過許多主要經濟體推出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措施,而且大力推行疫苗接種計劃,對其復甦勢頭以及對香港出口的需求均有所支持。

今年11月中進行的最新一次香港貿發局出口指數調查顯示,新冠疫情反覆仍然是眾多香港出口商的一大擔憂,其中87.0%的受訪者表示業務受到負面影響,比上一季大增20.4個百分點。同時,62.4%的受訪者估計物流成本在2022年第一季繼續增加,而39.8%更預測成本將上漲10%至30%。具體而言,29.1%的香港出口商預料來年的總銷售額保持不變,而28.3%則預期有增長。綜合各項因素,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預測2022年香港出口可望按年增長8%。

​​​​​​​出口復甦強勁

在2021年,全球貿易出現反彈,雖然比較基數偏低,但力道強勁,出乎意料,可見很多經濟活動已回復到疫情前水平。隨著許多為抗疫而實施的封城和社交距離措施相繼取消,商業活動得以逐漸復常。由於疫情反覆,有些經濟體不得不局部封城,不過大多數企業已為這種情況作好準備。例如,有些公司實行混合工作模式,容許員工在住處或辦公室工作,而工廠則推行智慧製造,在廠房應用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等科技。今年10月,世界貿易組織把全年世界貿易量增長預測從 8.0%調高至10.8%。

事實上,香港出口在今年首10個月較上年同期急升26.7%。增幅如此可觀,既超越全球平均水平,更明顯優於多個鄰近經濟體,顯示香港出口業甚具抗逆力。同期,中國內地出口較上年同期增長32.3%,日本增長20.1%,韓國增長26.0%,台灣增長30.0%,而新加坡的非石油出口則增長19.3%。

出口市場方面,2021年首10個月,香港對中國內地的出口增長28.2%,主要推動力包括製造業恢復生產活動以及被壓抑的需求得到釋放。香港與台灣和越南等市場有緊密的供應鏈聯繫,相關出口也分別增長46.1%及19.5%。

隨著生產活動恢復,各主要供應鏈經濟體對原材料及中間產品的需求也不斷增加。2021年首10個月,香港原材料及半製成品的出口較上年同期上升35.5%,而最終消費品出口則增長25.0%。


主要行業方面,電子產品約佔香港總出口70%,2021年1至10月出口躍升27.6%。區內電子製造業生產網絡完善,加上區際貿易強勁,帶動出口大幅增加。今年首10個月,香港對中國內地的電子產品出口增長29.5%,對台灣增長49.0%,對越南增長18.4%。


中國內地引領復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1年底全球經濟可錄得5.9%增長,2022年則增長4.9%。在發達經濟體,隨著消費及商業信心回復,加上政府推出振興方案以保障就業及刺激需求,經濟得以迅速復甦,擺脫危機。然而,欠發達經濟體依然面對變種病毒的威脅和疫苗供應短缺等問題,持續令全球經濟蒙上陰影。

疫情持續,對全球貿易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物流瓶頸和運輸成本上升等問題尤受關注。受到疫情影響,貨運延誤、港口關閉或堵塞的情況不斷出現,加上海運需求激增,使全球供應鏈在金錢和時間上都大失預算。

download.jpg
中國內地的生產活動回復至疫情前水平,加上內需穩定增長,已成為推動香港出口的強大力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估計增長8.0%,而2022年增長轉緩,預測為5.6%。中國在2021年至2025年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中,提出新的「雙循環」發展模式,以擴大內需和科技發展為主要增長推動力。毋庸置疑,香港出口商將可在內地消費市場和高科技領域找到大量機遇。

為穩定美國經濟,應對疫情危機,拜登政府於3月提出《2021年美國救援計劃法案》(American Rescue Plan Act of 2021)。該份經濟刺激方案總額達1.9萬億美元,是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經濟救援計劃之一,涵蓋經濟及社會各個方面,包括直接發放補助金、延長失業救濟金措施、支援小型企業、支持公共運輸系統和醫療保健計劃等。

整體而言,美國GDP於2021年第二季比上年同期增長12.2%,第三季則增長4.9%,主要原因是經濟活動逐漸回復正常以及政府的振興方案有助提高消費需求和商業信心。今年初以來,美國的零售銷情和失業率均出現好轉跡象。2021年1月,該國的零售額比上年同期增長9.4%,到10月時增幅升至16.3%,而同期失業率從6.3%降至4.6%。此外,美國於11月取消對已完成接種疫苗的國際旅客實施入境限制,料將刺激酒店、餐飲、零售等旅遊相關行業的表現。然而,鑒於Omicron帶來的威脅,當地或會再次對旅客實施較嚴格的入境規定。預期在2022年,消費支出和商業投資將繼續為美國經濟增長提供推動力,但Omicron的出現恐為此帶來變數,情況與全球許多地方相同。

歐盟於2021年2月啟動復甦基金(Recovery and Resilience Facility),以減輕疫情造成的經濟和社會衝擊。該基金提供7,250億歐元(以當時價格計)的貸款和補助金,支持成員國推行各項改革和投資。由於擴大公共和私人投資可帶來更多需求,預料復甦基金可對歐盟的經濟增長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2021年第二季,歐盟GDP比上年同期大升13.7%,而第三季則增長3.9%。復甦基金銳意支持歐盟轉型為綠色和數碼經濟體,香港出口商若有從事環保業務和供應數碼化升級所需零部件,有望在歐盟找到不少新商機。《歐盟委員會2021年秋季預測》估計,歐盟經濟在2021年和2022年將分別增長5.0%和4.3%。

日本方面,新任首相岸田文雄將推行一項總值56萬億日圓(4,900億美元)的振興方案,以刺激經濟復甦,開創新時代。方案共有四大支柱,包括(1)採取措施防止新冠疫情蔓延;(2)在「與病毒共存」的環境中恢復社會經濟活動;(3)推行「新資本主義」,通過投資科技和在農村地區推行數碼化升級,並加強私營和公共部門的分配功能,打造未來社會;以及(4)採取措施預防並減少災害,增強國家的抗逆力,確保安全,使民眾安心。這些發展應可促進私人和公共投資,刺激消費需求,將為從事醫療、電訊和技術零部件領域的香港出口商帶來商機。日本銀行現時預測,2021年日本GDP將增長3.4%,2022年則增長2.9%。

東盟各成員國在本土疫情防控上成效不一,受供應鏈中斷影響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因而經濟增長表現各異。從好的方面來看,《香港—東盟自由貿易協定》已於2021年2月全面生效,應可令香港與東盟之間的機械設備和零部件貿易增加。此外,香港作為國際物流和貿易樞紐,在中國內地與東盟之間的貨物轉口方面也發揮積極作用。2021年首10個月,經香港轉口至東盟的內地原產貨物比上年同期增長15.2%,達到1,850億港元,而經香港轉口至內地的東盟原產貨物則大升26.2%,達到3,080億港元。

展望未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將於2022年1月1日生效,關稅將會逐步取消,區內供應鏈料將壯大,而各成員之間的區內貿易也會激增,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優勢。

拉丁美洲的前景雖然因疫情而蒙上陰影,可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外部環境轉佳以及被壓抑的需求得到釋放,應可帶動短期增長,令該地區經濟復甦,2021年GDP將增長6.3%。不過,該組織預期,鑒於全球金融狀況趨緊,加上區內有主權債務問題,以及臨近大選社會或會陷入動盪,2022年拉丁美洲經濟增長將放緩至3.0%。此外,拉丁美洲也有供應瓶頸、匯率轉弱,以及巴西可能出現電力短缺等下行風險,經濟前景疲軟。

至於歐洲新興和發展中市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1年GDP增長6.0%,2022年則為3.6%。供應鏈中斷可能妨礙當地製造業生產活動,而通脹壓力或會使匈牙利、波蘭和羅馬尼亞等國家收緊貨幣政策。較樂觀地看,歐盟的7,250億歐元振興方案料可為成員國提供急需的資助和貸款,以渡過這場疫情。

中東和中亞各國的疫苗接種率和政策支持力度各有不同,經濟復甦的速度因此有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該地區的GDP在2021年和2022年將同樣增長4.1%。阿聯酋作為區內的物流和出口加工樞紐,在外部需求上升下,經濟表現較佳。2020年迪拜世博會改期至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舉行,也會刺激會展及獎勵旅遊業的增長。此外,阿聯酋還推行《2031年全國人工智能策略》和《阿聯酋全國人工智能計劃》,以打造數碼和科技生態系統,並促進數碼創造力。沙特阿拉伯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經濟得到能源價格上漲所推動,可望錄得可觀增長。不過,沙特政府有意降低對石油收入的依賴,實現經濟多元化,並加強私營部門的角色。同時,該國正推行「2030年願景」經濟多元化計劃,目標是提高國家競爭力,並吸引外商投資。

風險與挑戰

新冠疫情復熾的風險以及物流瓶頸等隨之而來的問題,使香港出口前景蒙上陰影。最新的香港貿發局出口指數印證了這一點,其中32.5%的出口商相信,新冠疫情持續是未來6個月出口表現的最大挑戰,其次是經濟復甦緩慢(15.7%)。不過,中美貿易摩擦(9.1%)依然令部分香港出口商擔憂。

首宗新冠病毒確診個案出現至今已超過兩年,經濟和社會活動在「新常態」下已大致恢復。不過,新變種病毒蔓延是許多經濟體面對的主要風險,尤以欠發達經濟體或疫苗數量有限的國家為然。

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大亂及物流瓶頸等問題,已對全球製造業產生負面影響。例如,美國、日本和德國的汽車工業過去採用「及時交貨」(just‑in‑time)策略,半導體晶片、零部件僅在有需要時才交貨,現時則轉用「以防萬一」(just‑in‑case)策略,囤積存貨來應對物流瓶頸。儘管如此,一些主要汽車製造商的工廠仍不得不暫時停產。此外,邊境關閉、港口擠塞,以及陸海空運力減少所造成的物流瓶頸,在財政和時間成本方面都為貿易帶來負面影響。由於貨櫃滯留情況嚴重,在2021年,一些從香港到歐洲的海運運費已升至1年前的10倍。

過去,外判是許多跨國公司的主要運作方式,即是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或地區,特別是中國內地和其他亞洲經濟體,以降低生產成本。鑒於物流瓶頸以及中美貿易爭端的不明朗因素,有些公司正轉用近岸模式,將部分生產活動遷回本土或鄰近地區,以降低所受的影響。

香港出口

全球經濟自2021年起強勁反彈,即使2020年的比較基數較低,但如確診數字未有大幅回升,2022年應可保持增長勢頭。同樣,香港出口在未來12個月可望繼續溫和增長。事實上,2021年首10個月,香港的出口貨值已較疫情前的2018年同期高出15.7%。不過,新變種病毒帶來的不明朗因素,以及許多經濟體出現供應鏈中斷的情況,可能拖累全球經濟增長。各國中央銀行對通脹的擔憂日增,因而大有可能縮減量化寬鬆規模,或會削弱全球復甦的勢頭。中美關係發展和地緣政治緊張也值得繼續關注。

考慮到上述各種環球、區域及本地因素,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預測,2022年香港出口將按年增長8%。

download.png

 

 

 

延伸閱讀
  • 香港貿發局維持今年出口增長預測5%,雖然通關因素令未來上調預測的機會較之前增加,但亦不能忽視外圍的下行因素,包括美國聯儲局的息口走勢,會否因應近期銀行業危機而放慢

    2023-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