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STEAM教育裡面的「A」字作用是甚麼?

2022-01-21
張卓立
自由身媒體及戲劇工作者
 
AAA

 shutterstock_1916685578.jpg

最近晚上夢見有一棵大樹長在我家窗邊,枝葉已穿過窗口伸至房間,對於處於大廈高層的家來說,夢境好明顯不會成為現實。但是,查看新聞,確實有建築商用「垂直森林」項目,在每一層預留地方栽種藤蔓和小植物,旨在達到淨化灰塵、減低噪音、減低幅射熱的效果。這種集建築和大自然科學概念於一身的成品,體現出設計者既有天馬行空的想像,也有理性的思維,加上擁有專業知識,最終憑着毅力和信念,促成作品面世。

WhatsApp Image 2022-01-21 at 14.08.19.jpeg

(作者提供圖片)

近年香港教育當局積極推行「STEM」教育,即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跨領域學習模式,希望學生既可分別學習以上的知識,同時能夠把各種知識互相貫通,將來可以在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在這層面上,有學界人士進一步提出在「STEM」之上多加一個「A」字,即藝術,變成「STEAM」教育。

這個「A」字的作用是甚麼?筆者覺得,藝術是一股把各種知識融匯的催化劑。科學是理性的,藝術是感性的,兩者交集,猶如金庸武俠小說《神雕俠侶》中周伯通的「左右互搏術」,一心二用,互補招數各自的長短一樣。文化藝術作品沒有指標,也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即使有缺陷的作品還是會有人欣賞。數學、工程含有豐富的邏輯思維,有固定的模式與規則,藝術思維則可助人打破邏輯的界限,進行狂想,引發新念頭,加倍發揮「STEM」的原意。

WhatsApp Image 2022-01-21 at 14.08.20.jpeg

(作者提供圖片)

歷史上有多位偉大的科學家,同時在藝術領域有傑出的發揮。例如物理家愛因斯坦,最為人熟悉的是他發表「相對論」,但他整個人生中,一直離不開演奏小提琴,造藝得到公認。當他遇上科學難題,往往離開案頭拉起小提琴,許多靈感或者就是從琴聲和旋律中感悟過來。

「STEM」也好,「STEAM」也好,相信最重要的目的,並非要求學生樣樣精通、多才多藝,也不是要把幾門知識一下子強塞到學生腦袋。它的核心要求是啟發學生自行想像,創造自己喜愛、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作品。要做到這樣效果,關鍵要素是改變往日「考試為本」的教學模式,由知識灌輸轉為心性培養,讓學生建立彈性思維、開闊眼界,使「STEM」和「STEAM」在新時代產生作用。

作者電郵: 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內地知識教育類節目,例如《航拍中國》、《中國通史》,當然包括《跟着書本去旅行》近來廣受關注,甚至一些旅居海外的華僑也成為觀眾的一分子,可見用電視節目作灌輸知識的功能至今仍不落伍,關鍵是當中表達出的心思,還有情懷,能否引起觀眾共鳴

    張卓立  202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