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疫情動搖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港疫情持續嚴峻,越來越多人被迫在家「避疫」。日前打電話問候一位在港工作的新加坡朋友,朋友說他正收拾準備下個月回國,短期內不會再來香港了。
這位新加坡友人四年前來到香港,目睹了香港社會的大起大落。他慨嘆《香港國安法》沒有影響外國人在港的正常生活,持續兩年多的疫情卻促使大批外國人和外企離港。由於香港嚴格的防疫政策,他已逾兩年沒有回國探親,於是借最新一波疫情嚴重為由,狠心告別香港。
朋友激動批評香港的抗疫政策混亂兼不合理,包括外國人回國後再來要隔離14天甚至是21天,無論是金錢抑或時間的成本都十分昂貴。退一步說,縱使居港外國人一直不回國,一旦確診了港府又幫不上忙,只能在家「自生自滅」。這種狀況令一向視香港為國際大都市的外國人,心理上難以接受,於是不少人選擇了離開。
據歐盟駐港澳辦事處上月披露的數字,有超過一成居港的歐盟居民已經離港。昨天有外媒報道,剛過去的星期天,就有5082人離港,是香港第五波疫情暴發至今最高的水平。綜合計算,上星期離開香港的人數已經達到了2萬2965人的驚人水平。
事實上,不少小細節都反映越來越多原本計劃在香港長時間逗留的外國人,正準備離港。譬如,香港有不少服務式公寓,租住的大多是外國人。據業界人士反映,近來這些公寓的入住率明顯下降;與此同時,網上也出現了很多外國人徵求轉租的帖文,詢問有無人承租自己正租住的房子,租金折扣方面大可以商量。
有居港外國人上月底在面簿建立專頁,專為計劃在疫情下離港的外籍香港家庭提供資訊。我昨天上網瀏覽了一下,還真嚇了一跳!該專頁在短短十來天已經吸引了4000多人加入,群里每天都有人發帖詢問離港的資訊及注意事項等等,討論相當熾熱。
香港一直是國際知名的金融中心,擁有活躍的股票市場、外匯市場等金融產品市場,在港的跨國公司和國際大銀行的總部也林林立立。然而,近年香港的抗疫政策,尤其是今年至今應對第五波疫情無力,正迫使許多外國人和跨國企業離港,逐漸動搖到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政府統計處早前公布數據就顯示,截至去年6月初,在港設有地區總部的美國及日本企業數量不斷下跌,創下十多年來新低。踏入今年,因應港府持續實施嚴格檢疫及隔離措施,一些跨國企業的外籍人才流失的情況更有加快的跡象。
這方面的例子多不勝數,包括怡和集團旗下文華東方管理團體大部分主要高層,已暫時撤離香港在其他地方工作;花旗銀行也傳出將該行股票部門六名香港高層調往新加坡和其他市場。摩根大通亞太區現金股權和股權分配主管也將離職,並離開香港返回澳洲。
位於中西文化交匯處的香港,過去20多年實行「一國兩制」,有中國這個強大國家的支撐,又有靈活的兩制,按理說在抗疫方面應該遊刃有餘。但香港在第五波疫情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某程度上卻反映了其獨特政治模式的局限性。
港府過去兩年遵循中國大陸的指示嚴格防疫,相對有效遏制此前的四輪疫情,去年下半年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沒本土傳播的感染個案。但香港仍然保留着「兩制」,意味着政府無法完全跟從中國大陸的抗疫做法,如限制市民自由並對接觸者進行積極追蹤,也為疫情再次暴發留下風險點。
所以,當傳播力極強的奧密克戎今年初突破香港的抗疫防線並迅速蔓延後,港府頓時出現進退兩難的困境。這邊廂,當局意圖不惜一切代價動阻止病毒傳播,如強制全民檢測在操作上難以發揮最大作用。另一邊廂,當局若繼續跟從大陸「動態清零」,要求港人一直忍受嚴苛的禁聚措施,對經濟社會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大。
早前香港網絡熱傳一張圖片,圖片中有一人在辛苦地做仰卧起坐動作。有人形象戲稱這是眼下的「港式防疫」:西方與病毒共存是躺平,中國大陸清零是站着,港府既做不到「動態清零」,又沒有與病毒共存的具體應對措施,結果是長短痛一起來,陷入迄今為止最嚴重的一輪疫情,醫療系統不堪重負。
當然,香港在中國大陸的獨特角色,加上中央政府的支持,為數不少外國人和企業在最近一波疫情撤離香港,短期內不會影響到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疫情緩和後仍會迴流。經過這一波疫情的重挫,香港社會要恢復至昔日充滿活力的國際大都市,恐怕還要有一條漫長的道路要走。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