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評:中美博弈烏克蘭危機 爭取戰略空間
中美高層剛在羅馬舉行了七個小時的會談。在烏克蘭危機爆發對全球地緣戰略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的今天,中美博弈面臨新形勢。我們相信,中方在這場博弈中,將始終以國家利益為上,為中國的和平發展爭取最佳的戰略空間。
烏克蘭危機之下,中國最高的國家利益當然是要為中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爭取更多時間,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要為中華民族復興爭取盡可能好的地緣戰略空間。
中國過去四十多年的發展得益於改革開放,中國是現行世界秩序的受益者之一。中國沒有理由也無意顛覆現行世界秩序,但隨著國力增強,中國希望形塑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體系,也是理所當然的。
現實是,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覺得現行國際秩序讓中國“搭了便車,占了便宜”,“警覺起來”的西方國家對中國有了更大的戒心。擔心失去世界老大地位的焦慮感,使得美國重歸大國競爭,放棄對華接觸,實施圍堵遏制。試圖主動改變已經接納中國的國際體系的正是美國自己。
新的地緣戰略環境逼迫中國與俄羅斯走得更近,形成“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這並非軍事同盟,而主要是在事關兩國重大利益和核心關切方面,互相提供道義上的支持。中俄都日益感受到美國擴張軍事安全存在,重歸大國競爭戰略的威脅,中國甚至被列為美國國安戰略和國防戰略的頭號競爭對手。
正因感同身受,中方主張,處理烏克蘭危機,必須理順烏克蘭問題歷史經緯和來龍去脈,正本溯源,俄羅斯正當的安全關切和訴求必須得到重視和妥善解決。因為中國人明白,今天北約東擴的威脅不解決,明天“印太北約”擴張對中國的威脅就會越來越大。
美國一方面在印太地區加緊構建同盟關係,圍堵和遏制中國;另一方面又要求中方在烏克蘭危機中與西方陣營站在一起。難道戰略家們看不出來:中國若與西方一起譴責和制裁俄羅斯,美國就更能騰出手來,集中力量對付中國嗎?中國若遵守美國單方面實施的對俄油氣禁運,油氣資源不就更可能成為美國制約中國的手段?
相信在羅馬會談中,如果沙利文赤裸裸威脅中方若不遵守對俄制裁,美國就會制裁中國,他得到的回復依然會是:“我們不吃這一套!”中國與俄羅斯的正常經貿和金融往來絕不應接受西方國家的單方面長臂管轄和制約。
當然,中國外交的核心原則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首要的就是“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官方已經表態,這個原則同樣適用於烏克蘭。
基於此,中國並不支持俄羅斯對烏動武,也不可能對俄軍援;中國高度關注烏克蘭戰爭引發的人道危機,已經為烏提供人道援助。烏克蘭是“一帶一路”在歐洲的重要節點,中烏之間也有巨大的經貿關係。烏克蘭戰火蔓延,對於中國而言,於情於理於利都是說不過去的。
當前中國所能採取的最理性策略就是,採取中間立場,勸和促談,在必要和時機成熟時發揮中立大國的調停作用。
烏克蘭危機爆發後,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屢做文章、動作不斷,目的是擔心中方趁機在台海動手,而進行所謂的威懾。這純粹就是罔顧現實的伺機炒作,勢必加劇中方的戰略不安。
中方不滿於美方的雙重標準:一方面,美國強調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必須得到保障,似乎中國不譴責俄羅斯就是不尊重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但美國又通過提供軍援和外交拱火,給烏克蘭危機火上澆油,令危局更難收拾。另一方面,美方大搞“切香腸”動作,在台灣問題上掏空一個中國政策,挑戰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在羅馬會談中,這是中方交涉的重點議題之一。楊潔篪指出,本屆美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作出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獨”的承諾,但行動與表態明顯不符。
儘管烏克蘭問題與台灣問題的性質不同,但不可否認,兩者之間有相似之處:較小一方被美國玩於股掌之中,充當大國競爭的“馬前卒”,最終受害的正是“馬前卒”自己。美國若真心想要台海和平,就應停止“以台制華”的危險遊戲,並且抑制民進黨當局“倚美謀獨”的冒險行為。
客觀地說,烏克蘭危機爆發,為中美審視世界地緣戰略形勢,調整中美關係提供了機會。烏克蘭問題應當成為中美尋求某種合作的契機,而不是成為加劇大國競爭的競技場。
美國要想讓中國在維護現行世界秩序和國際體系中發揮更令美國放心的作用,首先要以實際行動來履行拜登去年11月在美中元首視頻峰會上許下的“四不一無”諾言:美方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的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獨”,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