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闊歷史》:從金馬倫道與謝斐道的街道談城市碎片記憶
作者: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史鳥小組黃震宇
大家在大街小巷中穿梭,有否留意到豎立在道路各處的街道牌?近日小編路經過尖沙咀地鐵站時,頓時發現金馬倫道(Cameron Road)街道牌。不禁讓小編大感興趣,這些宛若外文的街道名稱究竟是怎麼命名的?
香港人耳熟能詳的街道名稱,背後往往蘊含了共通點,都是以香港開埠以來的歷史名人或者附近的特色而命名的。如英女皇而特意命名的皇后大道(Queen's Road);筲箕灣的譚公廟道,亦因為鄰近的筲箕灣譚公廟而得名。
這次文章提及頗為有特色的街道名字:金馬倫道與謝斐道,經過筆者追蹤二手資料,調查結果是竟然發現與英殖治港歷史人物金馬倫,有趣的是起此名不止一條街道,而是三條街道以及一座山。而謝斐道就與大潭水務文物徑息息相關。
(網上圖片)
金馬倫是英軍少將,全稱是威廉金馬倫(William Gordon Cameron)。他曾於1884年任駐中國、香港及海峽殖民地英軍司令,其後又在1887年擔任署理港督。金馬倫少將是前英國首相大衛金馬倫(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的親戚。除了剛才提及金馬倫道(Cameron Road)外,還有金馬倫里(Cameron Lane)和金馬倫山道(Mount Cameron Road)。其中金馬倫山道更是因為金馬倫山(Mount Cameron)才被命名,金馬倫山位於香港島中部。
位於灣仔的謝斐道,是以港英工程師謝斐(Daniel Jaffe)而命名。謝斐先生是土木工程師。他曾經負責興建在旺角和大角咀的避風塘,更重要的貢獻是興建當時一項重要的土木工程——大潭供水計劃。
(港大圖片)
大潭供水計劃是殖民地時期為香港島提供淡水供應的龐大工程計劃,包括多個水塘工程,於1883年開展。大潭篤水塘是最後建成及容量最大之儲水庫,於1918年2月2日舉行落成紀念碑儀式後,整個港島供水工程便告一段落,整個工程橫跨35年。
大潭篤水塘的主水壩,由當時的謝斐作為總工程師負責設計和監督建造。當年被號稱爲「亞洲第一壩」,當時工務局局長更誇稱它為The Great Dam,這是昔日英國統治全球殖民地中規模最大的水壩。
水壩1912年開始興建,1917年完工,歷時五年。1918年,謝斐參與了開幕禮設立紀念碑不久後,就回到英國。期後他因病於44歲逝世。香港政府在他離世後的10年,遂在1931年將一條灣仔的新街道,命名謝斐道,以作紀念他。
灣仔最初的道路設計是沒有謝斐道的,謝斐道是灣仔填海後才出現的新增街道。現在的謝斐道毗鄰軒尼詩道。軒尼詩道平行的街道就是駱克道,駱克道再伸展出去就是高士威道。三條道路互相穿梭。然而高士威道到駱克道的路上,仍有着一段距離。由於在原來的地圖上,空置的地方相當寬闊,所以港英政府在兩者中間多加一條道路,讓房屋和街道的距離相差不會太遠。它就是謝斐道。
2009年,大潭水塘群與其他具有歷史的水塘,一併被列為法定古蹟。這也使更多人知道謝斐道的名字由來。歲月如一縷縷輕煙飄逝,卻很少人會去探究當中建築的來龍去脈,餘下只有現在和未來。所有的人或事,往往總也逃不過時代變遷,轉眼又經歷了數十載。筆者期盼通過此文,讓大家了解一個與身份回憶有關的故事,重構這個城市碎片記憶。同時,自己藉此鞭策自己日後發掘出更多的古蹟和趣事。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