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客家名片之永定土樓

2022-03-25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3-25 at 17.49.43.jpeg

筆者在上週專欄寫印尼客家,收到有些讀者詢問:客家人聚居地有很多,但印尼客家博物館卻似乎對永定情有獨鐘,厚愛有加,專門設立了一個「永定展廳」,何故?筆者沒有參與該館事宜,不知因由。但提起客家印象,自然會聯想起土樓。

WhatsApp Image 2022-03-25 at 16.32.06.jpeg

(2015年筆者應福建龍岩學院、閩西客聯會邀請出席客家文化論壇并走訪永定土樓。)

香港人熟悉永定這個地名的應該不多,但說起土樓卻是眾人皆知。而福建龍岩的永定,正是土樓的「集大成者」。團結香港基金旗下的中國文化研究院網站,也有詳細介紹。

土樓可說是客家人向世界秀出的名片。遍布全球的客家社團,往往以土樓作為Logo或活動背景板的圖案。除了在雅加達,筆者在台灣的桃園、苗栗都見到以永定土樓作為藍本設計的客家風格建築。

WhatsApp Image 2022-03-25 at 16.32.00 (2).jpeg

永定的面積逾二千平方公里,大約等於二個香港,分佈着23000多座土樓,其中清代以前的約佔三分之一,被歐洲稱為「神秘的東方古城堡」,日本建築學家稱它是「天上掉下來的飛碟,地上長出的蘑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讚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猶如神話的山村建築模式。」

坊間一直流傳這樣一個「八卦新聞」: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冷戰時期,美國中情局通過衛星發現閩西有類似核反應爐及發射井之類的設施,大為緊張。中國實施對外開放後,立即派人偽裝成遊客到福建暗訪,終於發現那些「發射井」原來是歷史悠久的土樓建築,才鬆了口氣。

WhatsApp Image 2022-03-25 at 16.32.00.jpeg

但土樓確有防禦功能。元朝時,閩西村落多稱「堡」、「寨」,土樓底層不設窗戶,只一扇鐵皮包鑲的厚重木門,高層通常都設有槍孔,成為有效的準軍事工程。中國歷史上週期性發生朝代更替,所以這種適合防禦的宗族住防一體的建築一經發明,就迅速擴散至福建各地,包括南靖、平和、新羅、上杭,甚至非客家聚居區。

土樓用生土夯實築承重牆,故名之。土牆內埋設大量長木條、長竹片作為牆筋,非常堅固。最大的土樓佔地面積達11519平方米,最高的有6層,內外4環,近五百個房間。一座土樓就像一個寨。永定「土樓王」承啟樓在人丁最鼎盛時期居住近千人。

WhatsApp Image 2022-03-25 at 16.31.55.jpeg

客家人喜歡聚族而居,土樓除了防賊抗匪,還有冬暖夏涼、教化育人等多種功能,佈局更含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藴。祖祠建於土樓中央,是傳承中原漢族孝悌尊卑觀念的核心。祖堂用於宗族議事、婚喪喜慶、會客、宴會、演戲等,樓內或樓側有水井、花園、魚池等,正門「禾坪」既可休閒,又可晾曬農作物。一座大型土樓,恍如宗族的小王國。

WhatsApp Image 2022-03-25 at 16.32.00 (1).jpeg

永定在唐朝屬晉安郡新羅縣,宋朝時為上杭縣所轄,明清時期屬江州府所轄的客家八縣之一,今屬龍岩的一個區,與粵東的大埔縣、梅縣接壤。現任中宣部部長的上杭客家人黃坤明,亦曾擔任永定縣委書記。

WhatsApp Image 2022-03-25 at 16.31.57.jpeg

在印尼的永定客家名人,都以懸壺濟世居多,如遊子平、李生耀、遊子雲、蘇叔評、游仁康等等,香港及大陸未必有很多人知道,但對胡文虎、胡文豹肯定不陌生。

當年有「虎標萬金油大王」之稱的胡文虎,正是永定客家人。他在香港留下的虎豹別墅,是著名的旅遊景點。他不僅捐助鯉魚門的客家村校,更是抗戰時期對中國捐獻金額最鉅的華僑。他創辦的星島日報,至今仍是香港的主流媒體。

WhatsApp Image 2022-03-25 at 16.31.58.jpeg

台灣有一些政界名人是永定人,如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籍貫下洋鎮思賢村。李登輝是永定人,籍貫湖坑鎮樓下村(維基百科資料,筆者無從稽考)。

中國第一位交響樂女指揮家鄭小瑛,也是永定客家妹,故鄉在鳳城龍寨村。她享譽國際的指揮風格,被稱為「鄭小瑛模式」。另一位音樂成就飲譽國際的永定人,是高頭鄉的江文也,一九三六年在柏林奧運以作品《台灣舞曲》榮獲奬項。

WhatsApp Image 2022-03-25 at 16.31.59.jpeg

永定、上杭對香港人也許陌生,但「新界五大氏族」之一的廖族,正是源自該地的客家人,元末從福建南遷在香港開基,定居於上水東北梧桐河流域。當地有一個祠堂名為「廖萬石堂」,建於亁隆十六年(1751年)。「萬石」之名的背後,原來有一段顯赫的家族史。相傳廖氏遠祖廖剛及其四名兒子在宋朝出任高官,每人俸祿各二千石,合共一萬石,後人遂將祠堂命名廖萬石堂以資紀念,上世紀八十年代被香港政府列為法定古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