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科:行政長官選舉如期舉行 選賢維穩重於競爭
行政長官選舉提名期刊憲,定於4月3日至16日舉行,選舉日期則為5月8日。行政長官選舉投名期及投票日刊憲,意味着除非再出現嚴重的突發事故,否則行政長官選舉將如期舉行,不會再押後。早前行政長官因應疫情原因,以緊急法將行政長官選舉押後至5月8日,計及新特首的組班、新舊政府的交接以及七一回歸慶典等籌備工作,時間已經非常緊迫,已經沒有再押後的空間,再延後恐怕不可能在7月1日前完成換屆,這樣的決定顯然並非現屆政府以及緊急法所能處理。
固然,當前疫情仍然嚴峻,每日依然有成千上萬宗新增確診,但疫情明顯已經由高位回落,加上社會實際的確診數字肯定遠高於政府統計,不少市民已經擁有抗體,疫情再出現大爆發的機會已經大幅下降。而且,行政長官選舉面向的始終是不足1500名的選委,只要做好防護措施,風險並不大,相信這也是行政長官選舉最終決定如期舉行的原因。
現在距離行政長官選舉的提名期只有一個星期,坊間的風聲沒有停過,但至今仍然沒有潛在的重量級人士報名,與過去幾屆在提名期前幾個月已經拉開戰幔、炮火連天大異其趣,其中固然有疫情大爆發的因素,在抗疫壓倒一切的情況下,有意參選者如果太積極表達參選意願、開展選舉工程,可能給外界一個只關心選舉不關心抗疫的「不顧大局」印象,反而對選情不利,所以有志之士都不敢太過積極,擔心會適得其反。
同時,在新選舉制度下,參選人得到中央的認可是重中之重,《老子》有云:「天之道,不爭而善勝」。所以,參選人與其埋首於爭逐,不如做好自己本份,在抗疫以及關係香港整體利益的問題上顯示出能力和承擔,以此爭取中央的認同,勝過將精力放在爭逐攻訐爭出線之上。
對於行政長官選舉,坊間存在兩派意見:一派認為在新選制下,香港選舉應採取澳門一人模式,只讓一人參選,確保選舉的穩妥,也避免建制派分裂。一派則認為選舉應該有競爭性,以體現新選制的民主和認受性。而且,在新選制下建制陣營都會以大局為重,就算有兩名候選人爭逐,相信也會是君子之爭。這兩種說法都各有道理。但如果說競爭就一定有利於認受性,過去幾屆特首選舉都有競爭,而且是相當激烈、以至互潑污水的競爭,但這樣的競爭有沒有提升過新特首以及制度的認受性?恐怕是沒有。
對香港選舉制度有偏見的人、對立場先入為主的西方媒體,就算行政長官選舉有多少個候選人、選舉過程如何激烈,他們都只會回以一句「小圈子選舉」。在立場先行之下,所謂有競爭性的選舉不會令他們對新選制以及新行政長官改觀,這就是香港的政治現實。如果為了所謂認受性而要讓行政長官選舉一定有競爭,只會是捉錯用神。至於所謂君子之爭云云,選舉是政治之爭、利益之爭,基本不可能存在君子之爭,在立法會選舉同屬建制派的候選人不是同樣互相攻擊?而且不同候選人所代表的是不同勢力、不同利益團體,各有訴求和利益,選戰一開打怎可能君子?選後又怎可能輕易一笑泥恩仇?
香港既然要落實新選舉制度,就應該堅定走自己的路,沒有必要一定搞出一場有競爭的選舉,當然選舉並不排斥競爭,但沒有必要為競爭而競爭。行政長官選舉關係重大,最重要是選出最合適的人選,是否有競爭不應是優先考慮的因素。今天的香港,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也面對嚴峻的內外挑戰,新一屆行政長官更加任重道遠,需要一個有遠見、有能力、有承擔、有度量、對國家負責對香港負責的行政長官,這樣的人選不是靠一個月的選舉期就可以找到,而是要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歷練、挑戰、選拔,「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出來,不能靠選舉期的文宣口號、論壇上的侃侃而談、選舉時的訪貧問苦、精心營造的人設就可以辨識出來。
香港當前最重要的工作是抗疫,接著是推動疫後再出發,保住香港國際大都會的競爭力,破解各種深層次社會矛盾。新行政長官既需要有指揮抗疫的能力,也要有讓香港再出發的遠見,更要有團結社會的能力。香港社會已經不能再承受一次折騰以及因選舉所造成的分化和對立。與所謂競爭性相比,選賢維穩才是今屆選舉的重點。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