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數據:民生經濟風險 前所未有

2022-04-04
 
AAA

 28.jpg

香港第五波疫情增速雖然趨緩,但近2個月來特區政府“仰臥起坐式”防疫政策,拖得太久,無法靠岸,致使香港民生經濟元氣大傷。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通過對社交媒體以及多項經濟數據觀測分析得出結論:香港市民對經濟前景的悲觀情緒達至最高,香港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民生經濟風險。

6228125ae4b0d7a7e6f7f3f8.jpg

如圖1所示,第五波疫情影響下,香港社交媒體對經濟發展前景的悲觀指數達至近3年來的最高峰,較2019年黑暴動亂導致社會失序、以及新冠疫情爆初期短暫引發全民恐慌時更高。去年底奧密克戎變種病毒襲港時,港府雖然採取措施收緊社交距離,餐廳、美容院、健身室等599G表列處所的營業皆受到限制,但由於圍封強檢不徹底導致疫情在全港爆炸式擴散,既沒有控制住疫情,也令民生經濟遭遇寒冬。農曆新年前夕多個行業被迫停業,大量中小企和基層僱員廣受波及。

由於去年香港曾實現長達數月的疫情穩控狀態,大部分市民本來預期能在去年徹底告別疫情,期待營商環境逐步好轉,香港經濟表現迅速反彈。但第五波疫情失控至今,政府找不到方向,市民也充滿迷茫,市民去年下半年對經濟前景的樂觀情緒,已徹底被恐懼與無力感取代。

R.jpg

近幾年來,在“修例風波”與疫情的雙重衝擊下,香港整體經濟走勢長期處於疲態,市道下行致企業經營艱難,大量僱主連聲叫苦,也拖累很多基層打工人。如圖2所示,在前年疫情爆發初期,香港社交媒體有關企業倒閉潮的輿情聲量曾急遽上漲,該時期失業率與就業不足率也大致出現同步攀升。雖然隨著後期疫情逐步穩控,上述三項指標的水平曾漸漸下滑;但來勢洶洶的第五波疫情,再次刺激市民對企業倒閉潮的熱議,疫情對經濟的猛烈衝擊,也反映在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的反彈上。

6228125ae4b0d7a7e6f7f3f8.jpg

第五波疫情對香港經濟的重創是全面性的,但大部分服務行業已經處於“斷糧”乃至“斷氣”狀態,企業倒閉、裁員減薪現象不絕,引發大量從業者的怨氣和不滿。如圖3可知,第五波疫情至今,負面輿情佔比最高的六大行業中,包括因與外地通關受阻的旅遊業、航運業與酒店業,另還有受防疫措施收緊影響的酒吧業、飲食業,以及間接受害的零售業。上述六個行業的負面輿情佔比皆超過八成,而已沉寂兩年多仍毫無起色的旅遊業,更是錄得逾九成。近期香港多間方艙醫院招聘人手,意外吸引上千名待業市民“搶破頭”、“打蛇餅”晝夜排隊應聘,從側面反映出當前香港服務業之凋敝、基層民生之艱難。

R.jpg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經濟景氣的冷暖直接反映到基層市民的“菜籃子”和餐桌上。據圖4可知,疫情爆發以來,香港社交媒體對平均售價基本在40港元以下的雙/三餸飯(盒飯)、單/雙拼燒味飯的關注度持續上升,更是在近兩個季度大幅增長,價格較新鮮肉鋪低廉的凍肉鋪,輿情熱度也有所上升。由此可見,除了疫情限制堂食的政策因素以外,近年來經濟悲觀預期的不斷上升,也令原本最注重三餐口味的香港市民罕見“消費降級”,普遍抱著“能省則省”的心理,被迫在一日三餐上削減開支。同樣,由於大量餐廳因疫情倒閉,市面上售賣雙/三餸飯的店鋪卻日漸增多,一些餐廳更為了存活下來而轉型為類似店鋪,昔日作為“美食之都”的香港,如今居然變成做街頭盒飯生意最為流行,經濟之萎靡可見一斑!

6228125ae4b0d7a7e6f7f3f8.jpg

R.jpg

更令人憂心的是,一向“高高在上”的香港金融業也在近期出現震盪,不僅引發社會各界不安,也動搖了市民的信心。如圖5所示,3月中旬恆生指數曾一度跌至10年來新低。這一方面反映了全球資本市場對疫情下香港自身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也再次暴露出香港金融市場深受國際環境、內地經濟影響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另如圖6所示,今年以來港股多次斷崖式下跌,令到市民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信心指數應聲下挫,可見疫情和內外複雜環境,已經大幅抵消了2年前國安立法帶來的政治穩定紅利,儘管港府及金融機構高層近期頻頻對外信心喊話,但悲觀預期瀰漫整個社交媒體。

6228125ae4b0d7a7e6f7f3f8.jpg

第五波疫情所導致的經濟民生凋敝,令市民要求政府盡快改善相關問題的訴求日趨迫切。由圖7可知,“派發現金或電子消費券”是社交媒體中輿情聲量佔比最多的經濟民生訴求,市民對這種一次性紓困措施的高度關注,顯示很多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市民都很需要獲得立竿見影的公共救濟,可見目前經濟民生問題的嚴峻和突出。而聲量佔比逾兩成的“派發失業援助金”、以及佔比約一成五的“向受疫情影響行業提供支援”等訴求,也反映了前述的企業倒閉、僱員失業現象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此外,不少市民其實並不想依賴政府的援助以維持生計,反而更希望能從根本上改善經濟低迷的問題,因此他們更聚焦能否“及早放寬防疫限制措施”,相信只要經濟回暖就自然能緩解目前的苦況,這股民意雖然體現了市民樸素心願,卻在客觀上與政府“動態清零”防疫目標產生了衝突。

R.jpg

如圖8所示,在上述急需紓困救急的民意氛圍下,特區政府在今年財政預算案推出的一系列措施,反而在創下近年來最低的負面情緒(僅佔36%)。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因為今年財政預算案仍以減輕市民經濟負擔為方向,包括電子消費券額度倍增至一萬元、繼續補貼電費和減免差餉、放寬購房按揭成數、租金扣稅等,基本上與主流民意期盼一致;二是因為相較過去不少市民在對經濟預期較樂觀的情況下,還有“餘力”對財政預算案指指點點,由於今年的經濟實在難言樂觀,大部分市民產生了“有好過冇”的無奈心態,不再像過去那樣動輒以質疑、挑剔的眼光看待相關措施。

6228125ae4b0d7a7e6f7f3f8.jpg

不過,如圖9所示,港府派一萬元電子消費券的計劃固然獲得超過七成的支持度,但有關派現金的呼籲的關注度更高,支持度也突破八成。不少市民認為,目前香港民生之困已經不再是如何刺激消費,而是連最基本的還貸、交房租都難以負擔的問題,顯然消費券用途較窄,不如改為相同額度的“全民派錢”來得實在。還有觀點批評,對社會中下層及中老年市民來說,電子消費券無法在街市、攤販和兩餸飯等廉價商鋪使用,既救不了基層市民也幫不了底層商販,質疑政府決策仍然相當“離地”。

此外,還有觀點注意到,因為疫情等各種影響,近年來特區政府公共開支不斷擴張,用於強制檢測和隔離措施就至少耗費540億公帑,再加上未來“北部都會區”預留一千億,但目前香港外匯儲備已經連月下跌、港股市值不斷縮水,擔憂未來特區政府將面臨財務危機。

中評智庫認為,經過3個年頭的掙扎,香港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民生經濟風險,絕非危言聳聽!從香港現在遭遇的慘重教訓中當可明白:“與病毒共存”的危害是巨大的,香港的基層民生陷入有史以來少見的生存困境,而左右徘徊的抗疫策略又拉長及擴大了民生經濟風險形成的時間與空間,導致顧此失彼、左右為難。我們呼籲:在民生經濟風險正形成“龍捲風”之前,香港再也不可以猶豫不決,必須加大力度,採取一切有效措施迅速控制第五波疫情,嚴防第六波疫情來襲,香港防疫務須與內地對接,把打通與內地通關的直接路徑作為最急迫的任務和目標,必須爭分奪秒重啟民生經濟。兩手都要硬,兩手都不可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我反對搞甚麼獨立調查委員會,是反對,不是不支持。是因為這反映了香港人的一種劣根性,動不動對別人究責,對別人喊打喊殺,在這種吶喊背後,其實是掩蓋了自身的責任,這才是最可怕的。

    吳桐山  202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