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鋒:對重設中策組的期待
中央政策組早於1989年成立,負責民情評估、政策研究、應對傳媒等。對特區政府的政策研究、跨部門協同、組織溝通等方面發揮了重大的作用。近日,有消息指出,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李家超有意在新一屆政府重設類似中央政策組的組織,名稱或有變,料有政策研究或統籌等字眼。該組織與中央政策組功能相似,擔當政府心戰室角色,強化幕僚系統,幫助特首及官員把握輿論民情。
中策組的角色及演變
回顧歷史,中策組在設計上實際上是參考了70年代英國中央政策審查小組(Central Policy Review Staff)的設置,其成員包含有非政府人員,除了有全職研究員外皆屬兼職性質,主要來自商界和學術界。直接向總督、布政司和財政司負責。香港回歸以後,歷任特首對中策組定位各有喜好,例如董建華在執政初期不滿意政務司司長統領的一眾政策局官員思想守舊,令他的新政舉步維艱;故此直接繞過他們而讓中策組成員草擬政策,寫進施政報告草稿之中。曾蔭權年代重視心戰室功能,負責制定傳媒策略、重大決策;梁振英時期的中策組不止負責政治工作,更肩負人事選拔。林鄭月娥將中策組改為「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負責政策研究、創新和跨部門協調工作,高薪招聘年輕人加入。事實上,中策組的定位、功能及發揮的作用一直都在變化,但也說明了中策組的這個機構具有非常靈活的可塑性,可以依照不同行政長官的管理風格,賦予它不同的權限和職責,發揮不同的作用和功能。
須兼備世界眼光、中國戰略和香港特色
坦白講,香港一直以來都缺乏對接國家戰略的宏觀視野,也欠缺綜觀全局、戰略規劃、與內地相關部門和機構能夠產生協同效應的部門,及至錯失了不少內地的發展機遇,也無法更好享受到內地科技發展和新經濟崛起的紅利。雖然說是國際大都市,面向全球開放,但事實上視野、格局、眼光都總是局限在香港層面,並不兼備世界眼光、中國戰略和香港特色。未來重設的中策組,除了研究及政治工作外,還更應該為香港短、中、長期的宏觀戰略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管治人才培養等問題,與世界、中國和本港各界有緊密的聯繫,共創價值。比如,如何把國家“十四五”規劃中關於將香港打造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一帶一路”功能平台和鞏固提升傳統優勢等領域,結合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和明日大嶼的建設,促進香港創新科技的再工業化發展,發揮香港“一國兩制”優勢,解決一批國家“卡脖子”項目和提升香港競爭力。
未來管治人才搖籃
重設後的中策組,應該成為培養未來管治人才和促進各行業精英自由流通的「旋轉門」。中策組的組成人員首先要有一批熟悉國家、與全球接軌、具有豐富研究水平的專家學者,還要有一批來自各行各業、各個界別的資深人士,還要有一批具有跨境(內地、香港和海外)、跨界,具有良好組織溝通和協同創新能力的青年人才,形成研究團隊、專業團隊和組織協調團隊的緊密配合,協同作業。在協同作業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人才、培養人才,並促進人才要素的自由流通,令市民大眾對香港管治團隊更有希望,對香港未來更有信心。
在新選舉制度下,香港已進入愛國者治港的新時期,媒體常說香港缺乏政治人才,但事實上真的缺乏嗎?是缺乏培養政治人才的機制還是不存在政治人才發展的土壤?如何提高治港者的能力建設也成為了新時期非常重要的課題,期待新時代能夠賦予重設後的中策組更加神聖的使命!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