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茉楠:拜登政府對華貿易新戰略框架日漸清晰

2022-05-03
 
AAA

 shutterstock_1435739585.jpg

近期,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佈先後發佈《2021年度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報告》和《2022年國家貿易評估報告》,加之戴琦在美國國會宣稱將遏制中國“損害”美國利益的經濟行為,這些意味着拜登政府對華貿易新戰略框架正在成形。

在上述兩份《報告》中,美國對中國入世後的努力與進展,以及中美“第一階段”協議橫加指責,並威脅對華採取更為嚴厲的制裁措施。事實上,拜登政府對華貿易戰略依然沒有脫離特朗普時期的“美國優先”。“美國利益”和“美國優先”深深根植於美國經濟政治外交的基因中,美國政府長期以來以本國利益為唯一目的和標準的行為法則,在拜登政府對華貿易戰略上現在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美國對華新貿易戰略的實質是在尋求對話的同時保持對華施壓態勢,並將力量集中於與中國在核心領域謀求競爭甚至對抗,這在新的對華貿易戰略調整上可見一斑:

首先,為減少自身經濟代價,選擇性調整對華關稅政策。拜登政府並未摒棄特朗普時期破壞性的關稅政策,但也不得不重新評估代價高昂的關稅戰給自身帶來的巨大代價。自特朗普政府對華髮起“301調查”和大搞“關稅戰”以來,美國共對華加征4輪關稅,截至2021年底,總加征關稅的商品價值達3700億美元,加征關稅稅率從7.5%-25%不等。然而,美國對華逆差不降反升,2021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比一年前增加了25%,達到3966億美元。

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就曾表示,2018年以來,美國進口商為負擔這部分關稅成本已支付了近1230億美元。依據“301條款”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的關稅對美國製造業、農業、漁業、零售業、能源、技術和服務業企業造成了廣泛影響,對消化關稅成本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的打擊尤為嚴重。美國商會中國中心和榮鼎諮詢發佈報告稱,若現有25%的關稅稅率覆蓋至所有中美雙邊貿易,到2025年美國每年將損失1900億美元,到2030年每年損失2500億美元,會使美國共損失近1萬億美元的經濟增長潛力。

也正是基於對華關稅戰的重新評估,為減少自我傷害,美國商務部公布了涉及約619億美元的商品關稅豁免清單,這些商品主要屬於電力設備、機械設備、輕工製造、基礎化工和紡織服飾行業。結合352項自中國進口商品的規模看,該部分商品是美國對中國進口中依賴程度最高的部分,占特朗普時期對華加征關稅總金額(2021年為2878億美元)的約21%,佔中國對美總出口(2021年為5361億美元)的約12%。

其次,從“全面脫鉤”轉向“精準脫鉤”與“精準打擊”。新貿易戰略意味着對華實施更為嚴厲的貿易政策。一方面,拜登政府採取了大規模產業補貼的做法,政府主導的產業政策開始全面回歸。另一方面,對華科技打壓繼續向技術上游環節延伸,並逐步向整個科技生態系統擴展,採取了聯合協調部署出口管制措施、外資安全審查、電信許可證審查以及其他針對性的制裁工具。

再次,以同盟戰略、多邊體系、價值觀外交為“三大支柱”。拜登政府在價值觀統一戰線、科技主導權以及多邊經貿規則鎖定問題上,形成對華的貿易新武器。為確保在少數關鍵技術領域的優勢地位,美國還拓展《瓦森納協議》,聯合歐洲建立跨大西洋貿易和技術理事會(TTC),特別是通過構建印太經濟框架,組建“去中國化”的供應鏈聯盟和技術聯盟,在基礎研發、人才交流、技術標準、供應鏈彈性與規範制定以及其他關鍵技術政策方面進行全面協調。

預計,針對所謂“非市場貿易行為”以及結構性改革,美方將會對華進一步施壓,甚至不排除圍繞產業補貼、國企改革、知識產權保護、競爭中立、數字貿易等重要議題尋找突破口,形成對華施壓的“議題聯盟”。

拜登政府對華貿易新戰略框架未必比特朗普對華戰略更有效,但要建立避免傷及雙方重大利益的“護城河”,中美需要達成“新接觸共識”。目前看,這樣的機會窗口正在大大縮小。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美聚焦》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