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旭:經濟,欲言又止

2022-05-23
 
AAA

 26.jpg

中國知名經濟學者李稻葵這幾天在互聯網上成為眾矢之的,全因上周六他在「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的一番言論。

李韜葵在論壇上提出的兩大論點,在社交媒體廣泛流傳:一是兩年抗疫讓中國老百姓的平均壽命延長了10天;二是在工廠旁邊建隔離設施,一邊生產一邊隔離。

對於第一個論點,有人諷刺,按照這個邏輯,豈不是「年年抗疫年年賺,人人再活500年」。第二個論點則被網民總結為「集中贏」「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產,肯定能贏」。

不過,絕大多奚落李韜葵的網民,恐怕都沒有聽完他的完整演講。

兩年抗疫讓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延長10天,確實是李稻葵所言。那場論壇上,他做了一個很粗略的估算,如果以美國死於冠病的人數為參照,要是中國沒有做好防疫,過去兩年會有400萬生命損失。

據他計算,中國目前人均壽命為77歲,如果因為疫情提前去世的人年齡在60歲或65歲左右,挽回這些生命,相當於讓每個中國人平均增加了10天的壽命。這筆賬算得很粗糙,但李稻葵的意思很明確,即過去兩年的抗疫是有成效的。

中國媒體人連清川在一篇文章中不客氣地批評,一個國家人均壽命的延長,依靠的是許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因為一個流行病的控制,全民的壽命就得到了增加,「李教授侮辱的是中國人的智商,還是侮辱我們國家40多年來篳路藍縷,無數人貢獻了智慧、努力和血淚的市場經濟與社會福利事業」。

不過,那只是李稻葵演講的前部分。隨後,他談了消費與壽命的關係。據他估算,中國人均消費上升或下降一個百分點,會讓人均壽命增加或減少10天。換句話說,1%的人均消費增長,相當於兩年抗疫挽救的400萬生命。

李稻葵因此指出,中國當下面對的其實是「兩個戰場」,一是保住疫情不要擴散,直接目的是減少生命損失;二是保經濟,保住生產線和產業鏈。

對於後者,李稻葵更是憂心忡忡地疾呼,美國正希望生產鏈轉移到東南亞國家,中國「不能自毀長城,只忙着減少感染,產業鏈忘記了」。這也是為何,他提出了後來被網民譏諷為「集中贏」的做法。

26.jpg

李稻葵還對疫情導致收入下滑,產生心理陰影,影響未來消費意願的趨勢發出警告,呼籲政府向低收入家庭發錢。

這名經濟學家兜兜轉轉繞說了一堆,要傳達的核心意思其實是「保經濟就是保生命」,只是後來在被廣泛轉發的媒體報道中,他提出的「兩個戰場」只剩下了抗疫。

有人會問,既然是這個意思,為何不明說,卻要繞一個大彎子?

平心而論,在中國當下的環境中,「李稻葵們」可能比誰都清楚,有些話能直說,有些話不能直說;有些話要婉轉地說,有些只能欲言又止。在中共決策層定調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堅決同一切歪曲、懷疑、否定中國防疫方針政策的言行作鬥爭」後,討論抗疫模式的空間已大大縮小,更不允許輕易質疑「動態清零」,因此有些觀點和立場,只好拐彎抹角地表達出來,這也是中國式的話術。

這樣做的不止是李韜葵一人。官方前天公布4月份的經濟數據後,欲言又止的剋制文風,出現在好些銀行、證券公司的分析報告中。一名做金融的朋友用開玩笑說:「如果寫『迎來緩慢復蘇階段』,意思就是說『一時半會兒好不了』。」

李稻葵的話被斷章取義,招來一片罵聲,說到底是因為他被誤解為替官方的抗疫政策辯護,而罵聲背後恰恰是長期嚴格防疫的狀態下,中國社會對遲遲無法走出抗疫困境的焦慮和不滿。李稻葵提出的「保經濟就是保生命」,其實也代表了經濟學界的主流想法,即抗疫再成功,若經濟被拖垮,民生都無從談起,甚至可能影響大局穩定。

從近期官方的各種動作看,中國高層應該也意識到經濟敲響了警鐘。上周以來,上海加快了復工復產和復商復市的進度,以期早日挽回社會和市場的信心;中國國務院常委會也釋放穩就業、穩經濟大局的信號;中國副總理劉鶴昨天在全國政協的一個專題協商會上,也給信心受重創的科技企業打強心針。

中國經濟正經歷2020年疫情暴發後的又一個「至暗時刻」,「動態清零」之劍高懸下,抗疫和經濟的平衡在中國社會不能被無約束地討論,但這並不表示這個矛盾不在;相反,這很可能是中國在下來一段時間面臨的主要矛盾。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
  • 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今年 12月19日出席香港中國金融協會活動並發表演說。

    劉遵義  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