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宇:教大學生自治與校政參與前瞻(下)
上文探討教大現有學生會架構的問題,本文將羅列現有校政議題的癥結。過去學生會參與校政時,學生經常迷信示威的效力,與十年前「激進政治」普及有關。過去學生運動較着重醒目的書法字體、用一些不常用字作標語。然而,政治的精粹應是透過現有機制,在了解事情前因後果後,嘗試提出可行的建議,而非單憑「大聲夾惡」,自以為八面威風,卻是四面樹敵。
校園膳食「由亂及治」須保持水準
與不少大學學生會通管所有學生組織不同,教大學生會只負責根據其會章設立的學會,教大的宿舍及宿生會由學生事務處負責,系會則由學院負責。現時不少有意參與校政的學生,亦通過校方委任為不同委員會的成員,包括膳食、交通等校政議題。
以大學膳食為例,在筆者就讀期間(2017-2022),曾聽聞過去飯堂(俗稱「C Can」,位於B4至C座平台)的膳食供應商的食物水平慘不忍睹。原來在2008年時,校方曾抽查當時校內三間膳食供應商的衞生水平,其中由大家樂集團旗下的泛亞飲食,出現食物及食具樣本的大腸桿菌超標情況,事件最終導致校方重新招標而不自動續約(加上泛亞提出加價)。
現時大學的膳食頗為豐富,除了飯堂外,校園有咖啡廳(C-LP 學習共用空間)、賞味軒(Udeli,位於B4地面)、7-11便利店(俗稱「7 Can」)及一些小食亭(B2至B3地面)等——雖然大家也對校園膳食有很高期望,但由於教大地點偏遠、消費人數有限,且在週末和五至八月的休學(Sem Break)期間較少人流,實在較難吸引具質素的膳食供應商參與,保持現在得來不易的食物質素,已值得慶幸。
(香港巴士大典圖片)
解決交通死症須「游說力」
交通問題亦是校政焦點。現時通往大埔校園有三種主要運輸方法,包括由馬鞍山至校園的專綫小巴(26)、由大埔墟站至三門仔的專營巴士(九巴74K),及2008年起教大營運由大學站至校園的非專營巴士(校巴);另亦有只於繁忙時期提供少量班次的巴士綫及小巴綫。現時,通往教大的交通甚少、等候時間亦長,校巴亦每年加價;為甚麼中大的校巴毋須收費,而教大卻要收費?
現時政府資助大學(八大)的營運經費,均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向大學提供經常補助金,這筆款項似乎不包括學生巴士服務,教大便以非教資會撥款的資金,津貼巴士服務。然而,由於來往大埔校園內外路綫的經營利潤不高,情況與膳食問題相若,營運商年年加價亦無可奈何。香港公共交通系統「以鐵路為骨幹」,輔以各種公共交通服務(巴士、小巴等),為鐵路未能直達的地區提供服務。現時包括大埔在內的整片區域,由九龍巴士公司持有「公共巴士服務專營權」(Public Bus Service Franchises);小巴則由運輸署評估地區運輸需求,每年就專線小巴營辦商遴選計劃進行招標。
專營巴士公司透過每年的「巴士路線計劃」向運輸署提交涉及服務調整的建議,當中包括開辦新路線、改善班次等。在制定巴士路線重組方案時,須參考2010年公布的《巴士路線發展計劃中有關改善及減少服務的指引》(Guidelines on Service Improvement and Reduction in Bus Route Programme)。假如須要「增加班次」,個別路線需要在繁忙時段最繁忙的半小時內的載客率達100%,及在該一小時內的載客率達85%;或在非繁忙時段內的最繁忙一小時的載客率達60%。
因此,教大一方面可向教資金爭取將校巴納入資助範疇,亦可向運輸署及九巴施壓加開班次——九巴現有的十年專營權將於2027年屆滿,如未來五年九巴不理會的話,應集中於專營權屆滿時下功夫。
洞梓綠化地須師生持續關注
大埔校園亦將有一些土地發展值得師生關注。根據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於2022年6月7日的會議文件(立法會CB(4)480/2022(03)號文件)顯示,大埔校園中央大道迴旋處附近(Block E 與 Block D4 中間的部分土地)將興建一座八層高的教學大樓,提供約7600平方米淨作業樓面面積,按付款當日價格計算,工程估價近7億港元。新大樓主要為科學與環境學系提供實驗室,及為其他學系其他教學設施。如無意外,工程將獲得立法會撥款。
此外,從中央廣場望向慈山寺,會發現一幅滿布貨櫃的地皮,持有人為發展商會德豐——發展商曾於2017年申請改劃土地用途,當時教大發言人表示,過去十年一直十分關注該地的不當使用,並曾多次去信地政總署反映,同年發展商撤回申請。會德豐再次於2019年申請(編號:Y/TP/31),將該塊超過87萬平方呎的「綠化地帶」地皮(新界大埔洞梓丈量約份第12約及第14約多個地段及毗連的政府土地),改劃為「綜合發展區(2)」及「綜合發展區(3)」。
根據2020年8月發展商向城規會提交的文件,該區擬用作公私營房屋發展,包括13幢樓高不多於13層的大廈及10幢不高於3層的私人屋宇,提供1002伙單位;其他則興建資助房屋,包括4幢不高於13層的大廈,提供600伙單位。該項目約可容納4662人。對於教大師生而言,假如樓宇的高度並不影響視野與景觀,工程期間亦能降低附近環境造成的交通、生態及環境的影響,相關發展實可助力政府的房屋計劃,教大可有條件支持。
最後,解決校內外的問題,過去不理性的示威方式已走進胡同,未來應依靠協商解決,特別是第七屆立法會有多位教大校友議員。假如溝通得宜,或可根治不少校政問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