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婧:尷尬的中國經濟第一市
近半個世紀來鐵打不動的「中國第一經濟大市」交椅,今年終於易主了。
中國首都北京和經濟中心上海星期一(7月18日)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北京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為19352.2億元(人民幣,下同,3988億新元),以2.9億元的微弱優勢超越上海,首次成為全中國GDP排名第一的城市。
中國媒體統計的歷史數據顯示,1978年以來,上海GDP總量一直領先於北京。去年上半年,上海GDP還領先北京874億元;全年兩地GDP差距更擴大到2945億元。讓北京實現反超的,無疑是第二季上海長達兩個月的封城。
上海GDP今年第一季同比增長3.1%,但4月和5月的封城令全市經濟停擺,直接後果是第二季GDP萎縮近14%,進而拖累上半年GDP同比下降5.7%。
相比之下,新晉「第一經濟大市」北京上半年GDP也僅比去年同期微漲0.7%,第二季更是萎縮2.9%,創下2020年疫情暴發以來最差表現。雖然沒有像上海一樣全面封控,但多個區停止堂食和居家辦公,也令北京經濟遭受不小損失。
就在一些媒體和公眾號分析上海和北京各自產業優勢何在,誰將奪得全年「第一經濟大市」之際,聰明的中國網民一語道破:今年不是比誰發展得更好,而是看誰封控得更少。
數據證實網民所言非虛。中國31個省市中,共有五個在第二季負增長,除了北京和上海,還有吉林、江蘇和海南。封城一個半月的吉林,第一季GDP萎縮7.9%,第二季滑落4.5%;與上海經濟聯繫最為緊密的江蘇,第二季GDP下降1.1%;就連沒有受到疫情直接衝擊的海南,也因多個省市封控導致遊客大幅減少,使得第二季GDP縮水2.5%。
過去幾年,北京、上海和廣東制定的GDP增長目標和最終增幅都和全國水平相當接近,被視為觀察中國經濟的風向標。今年初,上海和廣東均把全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設在5.5%左右,北京則定在5%以上,隨後官方將全國增長目標定在5.5%左右。
從上半年表現來看,除非下半年出現報復性反彈,否則上述三地今年經濟增速都難以達標,這也正是多數分析師對中國經濟的判斷。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龐溟指出,中國全年經濟若要達到5.5%左右增速,下半年每個季度至少要增長8%。
在預測官方將如何加碼刺激經濟的同時,外界普遍認為,在清零防疫政策未根本轉向之前,疫情仍是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變數。
下半年過去近一個月,京滬兩地防疫管控未見明顯放寬。就在本周,北京還宣布全市酒店不得承辦婚宴、生日宴和團體宴席,核心區酒店繼續停辦會展、論壇和培訓活動。上海則在多個區採取「三天兩檢」核酸篩查近一個月後,宣布將免費常態化核酸檢測再度延長至8月31日。這意味着未來一個月,頻繁核酸檢測依然是上海市民的家常便飯。
中國總理李克強星期二(7月19日)出席世界經濟論壇全球企業家視頻特別對話會時暗示,現階段重點是穩就業和穩物價,只要就業比較充分、居民收入增加、物價運行平穩,「經濟增速高一點低一點都是可以接受的」。
2020年冠病疫情暴發初期,中國政府罕見地不設全年經濟增長目標,讓地方政府從保增長的包袱中解脫出來,把精力放在保就業和民生。但今時不同往日,如今各地面對的是更繁重的防疫任務,當高壓防疫導致消費復蘇緩慢、企業裁員倒閉、居民收入減少,穩就業和穩物價又從何談起?
以上海為例,這個經濟中心在今年第二季的城鎮調查失業率達12.5%,成為全國唯一失業率達到兩位數的省級行政區。即使在6月解封后,7%的調查失業率仍比全國平均線高出1.5個百分點,凸顯經濟疲弱對就業的巨大衝擊。
隨着中共二十大的腳步越來越近,中國最大兩個城市的防疫壓力有增無減。從目前形勢來看,要確保疫情受控,很難不以犧牲經濟發展為代價。但經濟放緩對民生帶來的衝擊和對社會穩定的影響,又成為決策層要應對的棘手挑戰。
當防疫管控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時,誰是第一經濟大市顯得沒有那麼重要。畢竟對老百姓來說,GDP只是一串數字,唯有當它們轉化為手中的飯碗、兜里的鈔票時,才具有實際意義。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