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學者研判台海形勢 冀加強溝通自我克制
在台海形勢日趨緊張之際,美國喬治·布殊基金會日前召集美國和兩岸學者,研討台海形勢,提出緩和建議。與會者認為和平統一的可能性正在變小,他們呼籲美中就台灣問題加強坦率溝通,保持自我剋制,做出相互保證。
根據喬治·布殊基金會發佈的此次「二軌對話」的討論會紀要,三方專家學者重點討論了誰改變現狀、和平統一可能性、未來怎麼辦這三大議題。
關於誰改變了現狀,北京和華盛頓互相指責是對方改變了台海現狀。北京的主要擔憂是,美方正在逐漸掏空長期以來的一個中國政策,並試圖阻止兩岸統一,佩洛西訪台和擬議中的《台灣政策法案》就是這一發展的例證。
中方的主要關切是,他們是否應該繼續相信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一些人認為,華盛頓最終會放棄它,並向台灣提供進攻性武器。最近的事件表明,美國正越來越朝着這個方向發展,從而支持了要求北京盡早採取先發制人行動的呼聲。
專家認為,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非約束性使華盛頓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對其進行解釋和執行,只要其核心概念,即美國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不變。
專家指出,在某些情況下,美國宣示的政策與華盛頓的戰略情緒和行動是分離的:雖然宣示的政策是讓台海兩岸的人民決定他們的未來,但美國繼續向台灣出售武器,促進高層互訪,加深與台灣的接觸,使其與大陸統一的可能性盡可能小。官方對台政策和美國國內政治之間的緊張關係可能會持續下去。拜登最近多次發表防衞台灣的言論,以及隨後白宮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的官方聲明,都是這種持續分歧的表現。
專家認為,在中美戰略競爭不斷加劇的情況下,台灣問題與各自國內問題更多聯繫。「和平解決」的概念變得更加難以捉摸和自我服務。2016年以來大陸對台灣更多的施壓行動,給了華盛頓的「中國鷹派」更大的影響力。這產生了導致不穩定的惡性循環。
關於和平統一的可能性,三方專家學者都認為,和平統一的前景越來越渺茫。
專家指出,過去,中國領導人不急於追求統一,因為他們相信,統一隻是時間問題。這種想法是有條件的:台灣沒有戲劇性地走向法理獨立;美國尤其是白宮在兩岸談判中扮演緩衝的角色,以阻止台灣的挑釁行為;兩岸經濟一體化繼續下去,在台灣產生統一的願望。
專家表示,而今,即使台灣不宣布獨立,北京將統一與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聯繫起來。這本質上創造了一種「截止日期思維」或實現目標的緊迫感。北京還認為,它不能再指望美國行政部門在這個問題上發揮中立和建設性的作用。然而,非和平解決也可能對中華民族復興進程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專家看到,中國人上升的民族主義情緒,不僅推動北京在台灣問題上採取更強硬的立場,還提高了中國成本與效益盤算中的效益部分。中國人認為,統一的好處將是巨大的,而隨着美國越來越多地干涉,拖延行動的代價與日俱增,因此中國應該盡早走向統一。對於佩洛西訪台,中國公眾期待和要求政府做出更強烈的反應。
專家也看到,在台灣,民調顯示大多數人支持維持現狀,少有正式宣布獨立的意願。無論誰贏得2024年大選,台灣都不太可能宣布獨立,部分原因是許多台灣人認為他們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台灣執政的民進黨本質上認為「中華民國」與台灣是一回事。台灣人不願接受「一國兩制」,現在許多台灣人,包括國民黨人,相信北京將採用非和平手段來實現統一。
未來怎麼辦?專家學者提出了三大建議:
美國和中國需要就他們對台灣的看法以及他們的真正立場進行坦率和透明的對話,並應擺脫通常含糊混亂的外交聲明。雙方都應該認識到,他們對台海緊張局勢的升級都有份,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在美國和中國的負面情緒日益高漲的情況下,自我剋制變得更加重要,雖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雙方互相採取強硬立場在今年10月和11月以後還可能繼續,誤判和意外升級的風險仍然很高,因為官方溝通渠道尚未完全恢復。
相互保證有利於增進雙方互信,增強雙方戰略意識,避免衝突。雙方都可以為對方提供一系列較小的、可實現的要求。比如,白宮至少在私下發出信號,表示願意控制並穩定其對台政策,而不是將控制權拱手讓給美國國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