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山、廖美香:疫情引發中西醫協作的思考
作者:立法會議員黃元山博士、資深傳媒人廖美香
疫情肆虐,市民注射西醫疫苗,並以中醫預防、治療及調理,實踐了中西醫結合的優勢。
面對新冠疫情持續,行政會議成員、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近日指出,社會應關注病人的新冠後遺症,政府要加以規劃,整合公私營中西醫力量,及早組織專家,設立治療規範流程指引。據醫管局與本港三間大學的中醫藥學院及七間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發表「中醫藥新冠復康診療成效臨床研究」,指出中醫治療可改善新冠後遺症,刊於在國際期刊Chinese Medicine ;反映了中醫治療的貢獻,本港醫療系統不宜忽視。
其實,中醫對不少病種均具療效,本港以西醫為主導的醫療體系,可更有效推行中西協作治療。醫管局自2014年推出「中西醫協作項目先導計劃」,為三類特定疾病的住院病人提供中西醫協作治療服務,包括:中風、癌症紓緩、肌肉及骨骼痛症。本港現有43間公立醫院及醫療機構之中,有8間醫院提供該項服務。據立法會今年8月發布的數據透視顯示,截至2021年底,只有2866名病人參與。本港來自中醫界、學界、中西醫關注人士不時提出,重整已施行七年多的中西醫協作項目,要求擴大病種、醫院數目及檢討收費,相關呼聲正在增加。香港中醫中藥界聯合總會近日提出,應加強中西醫協作,有效發揮雙方的治療優勢,保障市民健康。
中西醫協作 --- 以濕疹為例
近來,香港醫護聯盟轄下的濕疹關注組發布的調查,又引起外界對中西合醫的深思。該會今年8月參與一個國際病人組織的問卷調查,訪問香港及其他國家合共330名濕疹患者,其中116人是香港患者。受訪本港濕疹患者之中,60%為中度至嚴重,三分之二患者認為治療無效,形成心理壓力及焦慮。三分之一人認為等候治療時間長。
別以為濕疹不涉內臟器官,僅皮膚不雅而已;事實上,身患濕疹,瘙癢之苦,可以影響社交,不願上學或上班,甚至人命攸關。上述濕疹關注組據2019年的研究顯示,有44%濕疹患者,曾經有輕生念頭。2018年一名女生因飽受濕疹折騰,埋怨遺傳得濕疹而謀殺雙親,且自殺,三屍斃命。可見,濕疹令病者帶來的困擾,並非正常人士所易於理解,人們不能不予以正視。
香港醫療體系以西醫為主,市民未必認識中醫的療效。利用中醫治療濕疹一般有改善的作用,如患者嘗試兼用中醫治療,料可緩減病情。據內地《濕疹-- 中西醫診療指南》一書指出,中醫辨證論治,針對患者的病因、病機治療,療效較佳;西醫在止癢效果較好,止癢可令病人更安心服中藥治療,從而根本上治療瘙癢,故此中西合用,效療顯著。本港中西合醫濕疹現有嶄新思路,以西醫利用非類固醇藥物及生物製劑,控制皮膚發炎及維持治療,而以中醫以內服中藥、針灸、按摩穴位,以及食療,修復體質,藉此冀根治濕疹。
香港中文大學於今年8月推出「中西醫結合治療濕疹先導計劃」,包括皮膚科專科(西醫)醫生評估和治療建議,以及中醫診症,為濕疹者提供中西合壁的治療方案。該先導計劃,補充了政府中西醫協作服務的不足,並有助於中西醫結合治療不同疾病,提供雙方合作的經驗與參照。
中醫具不少優勢
本港以痛症、中風及癌症舒緩,作為中西協作的項目,旨在提高療效,有關項目的操作有待優化,力求更多病人受惠。特別是針對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中西醫結合治療亦能收穫良好效果。最近本港有學者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發表學術文章指出,與單純西醫治療相比,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對穩定患者腎功能方面有良好效果。內地更將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相關內容納入《中國II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不僅明確了中醫藥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亦在「中西醫並重」的國家戰略指導下,針對糖尿病逐步形成了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協調發展的防治模式。如以中西醫合治療,病人的體質得以提升,可減少引發併發症。
香港人口老齡化,大約二十年後,每三名港人便有一名65歲長者,患病人數特別是長期病患者料必增加,激發醫療需求龐大。中醫的特色為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即是說,利用中醫藥,當人們沒有疾病時重視養生,預防疾病;一旦患病及早治療,防止惡化;於病癒時則好好調攝,防止復發。
擴大特定病種與醫院
本港西醫治療達國際水平,中醫在疫情作出貢獻,也愈來愈受重視;中西醫合治,可以相得益彰。中西醫協作項目經歷多年試行,存在不少問題有待解決,如:中西醫溝通、病人轉介、中西醫教育、藥物相互作用、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等,有賴政府檢視及關注,也有待中西醫業界多加討論。
隨着感染新冠患者增加,對治療長新冠後遺症需求巨大,再加上人口老化,病患人數劇升。作者認為,政府應重視基層醫療予以應對。中醫着重防範未然,治病為本,如加強中西協作,可進一步緩減疾患人士的痛苦,提升病人的生活質素,也減少政府未來沉重的財政負擔。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