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有情:從施政報告中的跨代貧窮說起

2022-11-03
 
AAA

 WhatsApp Image 2022-11-03 at 12.12.29 PM.jpeg

新一屆特區政府在剛公布的施政報告中表示,精準扶貧和把資源投放到最需要幫助的人士身上,是這屆政府的首要策略。在施政報告中,最受行政長官青睞的精準扶貧項目應該是由新任政務司陳國基負責,目的為解決跨代貧窮問題的「共創明【Teen】」計劃。值得一提的是,該計劃看來是脫胎於福利界早已推行十多年的兒童發展基金 (Child Development Fund) ,服務內容相似,在現有的褔利網絡下,在學兒童褔利相關需要基本已獲得照顧。但綜觀施政報告的社福服務部分,由於社會經濟情況急速轉變,更值一提和被忽視的弱勢社群,大有人在,當中情況日趨嚴峻的無家者、露宿者絕對符合施政報告所指,要「把資源投放到最需要幫助的人士」之列。

以「星級版」兒童發展基金打破跨代貧窮
特首在剛推出的施政報告中對「共創明【Teen】計劃」有詳細闡述,指出第一期計劃在今年九月展開,為2000名居於劏房的初中學生提供10000元現金資助,並安排「星級友師」 指導參加者規劃人生、理財等。記得政府宣布推出此計劃時,社工界便馬上有聲音評論此計劃與早已推行十多年的兒童發展基金(Child Development Fund)十分類似,不論在目標、對象年齡、計劃要點(包括個人發展規劃、師友配對、對參加者的財政支援),以及培訓內容等方面。 與此同時,也或多或少質疑首期計劃的受惠學生人數只得2000人,以及單靠此計劃,是否有效解決香港跨代貧窮和整體貧窮問題。

筆者作為一位退休前線社工,從處理個案的工作經驗得知,一般來說,在學兒童的褔利需要實較容易得到現存的主要服務安全網絡所照顧,例如,他們在學校內遇上情緒或行為問題,校方定必安排學校社工跟進;他們的家庭遇上困難時,即使是經濟困難或房屋問題,學校社工也會毫不猶疑轉介有需要家庭到所屬區域的綜合家庭服務中心或其他服務單位尋求協助,務求有關的問題及早得到專業社工的照顧和介入。所以,此等學生和家庭要得到專業社工的協助並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但無論如何,增加資源投入幫助未來的主人翁仍是值得歡迎的好事。

沒有家的一群貧窮人士
筆者無意貶低「共創明【Teen】計劃」的推行價值,但凡政府願意投放更多資源在香港未來的棟樑---年輕人的身上,筆者定必贊成。但香港近年由於疫情肆虐,經濟受到重創,本地的貧窮人口有上升之勢,當中本土無家者的數目也急速增加。另一方面,不少長期於國內工作生活,因近年受經濟和疫情影響的港人回流,他們部份由於早已跟香港家人失去聯繫而缺乏親友支援,加上已不甚了解香港的社會服務情況,而不懂得向社會服務單位尋求協助,最終落得三餐不繼流落街頭,進而成為露宿者。

這些人面對的困境絕對不比一般貧窮家庭為低。根據中文大學尤努斯社會事業中心聯同6個社福機構於二零二一年進行的「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調查2021」,全港的無家者人數已由二千年代初的三百多人升至二零二一年七月的1532人。其中約有六成半(64.2%, 983人)為露宿者,一成半無家者(13.5%, 207人)是新冠疫情後居住於賓館的租客,稍多於兩成無家者(22.3%, 342人)為居住於非政府機構宿舍。

據筆者所知,現時協助露宿者的主要工作依然落在三隊專責協助露宿者的綜合服務隊身上,雖然政府在二零二零年已因應無家者人數急增情況倍增三隊露宿者綜合服務隊的資源以強化服務,可惜仍未能阻止無家者人數急升的情況。另一方面,由政府資助或非政府機構自負盈虧供無家者短期入住的宿舍宿位則維持約640個。據露宿者綜合服務隊的社工透露,現時每隊除奔波於遊說長期露宿個案和處理有關他們的市民投訴,更努力尋找、接觸及協助脫離露宿生活動機較高的新近露宿個案,希望盡快截斷初期露宿人士晉升為長期露宿者的階梯。

按筆者接觸露宿者的經驗,新近成為露宿者的人,最怕其他人的眼光,也希望早日重享有家可歸的日子。倘若一旦習慣了市民或街坊不滿和歧視的眼光,他們便更難擺脫離露宿生涯。當他們在街邊生活得越久,外貌難免會變得骯髒,所堆積的雜物也越多,對環境衛生滋擾更大,結果會引來更多市民和街坊不滿和投訴,令露宿者更感覺到身邊的歧視,造成他們對外界的戒心越重,甚至變得抗拒外界的接觸而成為長期的露宿者。雖然筆者未有察覺有跨代露宿問題存在,也覺得要減輕露宿者問題,必須及早切斷露宿的惡性循環,為新近成為露宿人士提供更多適切的協助。

結語
無家者的處境實在同樣需要社會人士和政府關心,更需要實質支援來協助他們及早擺脫無家可歸的慘況。所以,希望政府能以全面性和及時性角度,落實「把資源投放到最需要幫助的人士身上」,減輕露宿者問題,及早切斷露宿的惡性循環,為新近成為露宿人士提供更多適切的協助。

作者 :
江蘇
退休社工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現時因移民而呈現的遺老現象,可能在整體老年人口照顧上,衹屬一個不太明顯的數目,但大家需要知道,我輩年青時因生活壓力大,已流行「衹結婚,不生育」的潮流,現今已日漸老了,有誰來照顧他們呢?事實上,本港居住面積狹小,年輕人結婚後遷出老家,另組家庭,忙於照顧其子女,「盡孝」之事已不再,筆者認為社會該有責,為仍生存而失去自理自顧的弱殘老者,可感受有其「自宰」的能力、人間有温暖,而不是任由擺佈的廢物般鬱鬱而逝

    服務有情  202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