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家雄:貧窮

2022-11-06
岑家雄
資深註冊社工
 
AAA

WhatsApp Image 2022-10-31 at 3.44.55 PM.jpeg

「貧窮」二字經常並列出現,而且「貧」與「窮」都有缺錢、缺資源之意,但這兩字的含義並不相同。清貧不足為慮,而若走到「窮」的境地,那才是人生真正的考驗。「貧」可說是物質的匱乏,而「窮」則除錢財不足外,還同時要承受着精神的痛苦。

古人覺得清貧並不值得憂慮。《論語・雍也》中孔子的弟子顏回雖然身居陋室,簞食瓢飲,仍可自得之樂。相反的,富有但不修德行,則會招來災禍。西晉時代的石崇富可敵國,與人鬥富,致全家被斬,死前他才有所悔悟。《國語・晉語》有道「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意思正是指如果不擔憂德行的修為,而只為財產不足發愁,那才真正令人悲哀。

身處清貧或富有,我們應如何面對?孔子的弟子子貢富可敵國,他對人生的貧與富進行了思考。子貢向孔子問學「貧窮卻不諂媚,有錢卻不驕縱,這樣行嗎?」孔子認可子貢的看法,但孔子亦告訴子貢那並非最高境界。孔子認為對待貧與富的態度應為「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有卻謙遜好禮。」

「窮」有貧困、貧乏之意,不過那可真是貧至極點、一無所有。在古文中「窮」更多的是指困厄,有志難伸,而非只是物質貧乏。人世顛沛,當面對人生順逆,每個人的態度是各不相同。孔子周遊列國到陳國,斷了糧食以致隨從都餓壞了。性格直爽的子路看見後,非常怨憤,對孔子說君子也有困窘得沒有辦法的時候嗎?孔子則回話雖然君子也有一籌莫展的情況,但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在於,君子困窘時仍能堅守正道,而小人在遇到沒辦法時,就會胡作非為。

《易經・繫辭》說:「窮則變,變則通」,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發生變化,所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無論貧也好,窮也罷,即使遭遇「山窮水盡疑無路」,但重要的是初心不改,堅守正道,就會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