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香港學習二十大熱潮反思
中共二十大上個月閉幕後,香港也緊隨內地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學習熱潮。短短一個月內,中聯辦、特區政府以至民間團體先後密集舉辦大大小小「學習二十大精神」的分享交流會,活動一個接一個。
這股學習二十大風潮,建制派政團和支持者可謂全程投入。例如,40個政黨、社團、商會上周四(11月17日)就罕見地合辦分享會,邀請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擔任主講嘉賓,全港26個省級同鄉社團發動各自的鄉親會員通過線上一起收看和學習。
我瀏覽了一下建制派朋友圈,發現那天都是一些人在不同場所觀看駱惠寧講話的照片,不少人更在照片旁邊撰述對二十大精神的體會。
反觀在泛民支持者經常聚集的一些網絡討論區,基本上對這種活動視若無睹,幾乎看不到有關二十大分享會的評論。
這其實也不難理解。許多港人經歷2019年修例風波後,心裡出現嚴重挫敗感,進而衍生出政治冷感。香港民意研究所今年上半年的調查發現,眼下關心政治問題的港人不到三成。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一直專註經貿和金融等議題,像「學習領導人講話」的活動,過去只在建制派陣營的小圈子展開;現在全社會遍地開花,很明顯是對於部分港人在反修例運動中「去中國化」行為的反制。北京有意借這種方式向香港人宣示「中央全面落實管治權」,這種形式在未來將成為新常態。
但說實話,這種學習模式能否達到當局期望的效果頗令人懷疑。有留意香港民情的人都知道,近10多年大批大陸民眾赴港旅遊、置業、留學等,已令不少港人對大陸衍生負面觀感,三年前的社會運動更把港人的不滿情緒推至高點。不少港人根本不願意承認香港已經回歸的現實,看到類似學習二十大的活動,往往視之為拙劣的表演。
今年上半年香港疫情嚴重,很多社交活動取消,我閑賦在家看了不少書,看了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作家喬萬尼·薄伽丘的寫實主義短篇小說集《十日談》。這本書講述佛羅倫斯在1348年突然遭遇瘟疫,10名避疫的男女聚在一起,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一共講了一百個故事。
書中一則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有個信奉猶太教的人,喜歡探究神的法力。有一次,他在好友建議下去羅馬了解天主教,結果目睹羅馬教廷教會的腐敗和奢糜墮落。回到家鄉後,他卻做出了一個令人驚奇的決定:放棄自己原有的宗教信仰改信天主教。
朋友百思不得其解,這人回答說:天主教不管外人怎樣批評和糟踐,仍然擁有大批忠實信徒,這不正好說明它的理念有可貴的地方么?我終於找到了我要信奉的神了。
這個故事很值得港人細品。平心而論,修例運動嚴重撕裂香港社會,對大陸的怨氣深深盤據在不少港人的心裡,恐非一時三刻就可以改變。但換個角度來看,不斷謾罵共產黨的香港人是否也該心平氣和思考一個問題:西方國家持續唱衰中國,為何絕大部分中國人仍然支持中共呢?
某程度而言,正如《十日談》故事主角看到天主教屢被攻擊依然深受歡迎,間接印證了天主教存在的價值,中共在西方多年猛烈評擊下繼續得到國民支持,背後肯定有一些真實因素支持,包括中共在許多領域確實交出了令中國民眾滿意的成績。
比方說,這兩年中國基本上實現了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使數以億計的人口擺脫了貧困問題。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歷史性的成就。
又如,「環境亂、治安差」曾是不少港人對中國大陸的印象;但在中共推出一連串有力措施後,情況已今非昔比,中國普遍被外國認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
可惜大部分港人長期深受西方價值觀影響,再加上香港建制派論述水平低,以致不少港人頭腦仍是「花崗岩」,不願意承認中國過去數十年取得的成就,更不用說反思他們眼中的「邪惡政權」為何會享有如此高的民望。
當然,我無意為中共的領導模式辯護,它的管治制度也有不少問題,但理性的人應該全面看待問題,而不是一味批評。反過來說,香港建制派也需要以同樣心態看待歐美國家,學習西方良好的制度。畢竟人類成功後容易自滿,一自滿就容易出事,只有謙卑學習其他體制之長,發展才能行穩致遠。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