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德平:重九祭祖

2022-12-07
葉德平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
 
AAA

WhatsApp Image 2022-11-25 at 4.32.39 PM (1).jpeg

重陽節,雖然不是「漢族傳統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但對香港人來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當然,這一天是我們的公眾假期,但並不因此而重要;更重要的是,這一天香港人都會連同一家大小,一起去拜祭祖先。所以,自小在香港長大的筆者,一說到重陽節,就會想到登山祭祖。然而,「重陽拜山」並不完全是傳統習俗。

古代的重陽習俗

重陽節習俗的形成,大抵在漢朝時期。相傳是西漢劉歆著、東晉葛洪輯抄的《西京雜記》記九月九日這一天,民眾都會「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華酒」。「茱萸」是一種藥食兼用的本草,在辣椒傳入我國之前(辣椒是明代才傳入我國),茱萸便是辛辣味道的主要來源之一。根據《齊民要術》載,蔭乾了的茱萸可以配搭「肉醬魚鮓」(魚鮓,古人的生醃魚,中間會裹飯,類似今日的壽司)食用。除了藥食價值外,茱萸更具備避邪、驅蟲的功效。

而「蓬餌」,就是蓬糕,是一種古代的麵點。宋代林洪《山家清供》記載,「蓬餌」的做法是把已去皮去芯的蓮子連同米粉、白糖蒸熟。蓬餌是一種香甜的糕點,由於「糕」與「高」同音,所以古代為了方便,以「吃糕」替代「登高」,應一應「重九登高」的習俗。

content_2.jpg

至於「飲菊華酒」,更是漢朝人的重要習俗。「華」即「花」,漢人認為飲用「一年期」的菊花酒,可以「令人長壽」。因此,他們在秋天菊花綻放之時,會並採莖葉,雜以黍米(即黃粱,今人稱之為「小米」)釀之。等到第二年的九月九日,菊花酒才算成熟。

到了南北朝時期,重陽節成為「飲宴」的理由。根據南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載,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四民並籍野飲宴」。「籍野」,即走到田野,所以估計南北朝時期,登高與飲酒的習俗還是保留着。

事實上,到了宋代,「飲宴」仍然是重陽節的重要節日活動。根據《東京夢華錄》記,宋人在當日會互相送贈「社飯」、「社酒」、「社糕」,而婦女會返回娘家。

「重陽掃墓」習俗的形成

從歷代文獻之中,可以發現一個共同點,就是重陽節永遠不缺乏美酒佳餚。為甚麼?因為秋天正是收成的季節。古代農民一年到頭都在忙碌,好不容易盼到秋收,當然要找一個理由讓自己放縱一下。在二千多年前的《呂氏春秋・季秋紀》便提到「秋嘗」,即「秋祭」的活動。在「秋祭」這一天,農民會祭饗天帝與祖先,感謝他們一年來的照顧。不過,要留意的是,《呂氏春秋》並沒有說明是九月的哪一天。然而,由於「九」乃陽數之最大值,所以古人多挑選「重九」來進行秋祭。於是,重陽兼有「秋祭」、「登高」的習俗,慢慢演變下去,就形成了今天嶺南一帶「重陽拜山」的習俗。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三國蜀地一直是俞雅凡自幼魂牽夢縈之地。她毅然選擇單槍匹馬從青海一路往南,千里走單騎,開車遊走巴蜀大地,只為找尋一個個的三國英雄好漢,實踐少時對三國故事熾熱的神往。俞雅凡說,此趟旅程只能自己一個人去走,是一趟自己與心靈的交流之旅,若是有同伴,有了牽絆,就不能輕易釋放心中情感。

    廖書蘭  2023-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