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諷刺不應是終點

2023-01-27
路易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1-27 at 12.07.56 (1).jpeg
作為中國人過年最標誌性的集體習慣,春節聯歡晚會不只是娛樂,更是全社會共同的話題。

今年春晚的一個節目就引起了熱議。由內地頂級的喜劇明星沈騰和他的團隊表演的小品《坑》,展現了一個基層官員「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心態。這位「躺平幹部」的新領導下來視察,掉進了他管轄道路上長期存在卻遲遲未填的一個坑裡。領導直接來到官員的辦公室對峙,他因為不認識這位領導而暴露了自己混日子的本性,製造了喜劇衝突。

這個小品之所以引發熱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一改近年最常見的正能量歌頌,使用了諷刺題材。而且諷刺的對象是政府,是幹部官僚主義的作風。

眾所周知,過去幾年內地的輿論尺度收窄,從新聞報道到文藝作品,乃至社交媒體的審查力度都持續加碼。體現到春晚節目單上,就是近年連反映民間負面現象的作品都很少出現了,而這次直接諷刺政府,的確讓人既驚訝又有共鳴。

其實老百姓並不是一定要看壞的、負面的內容才高興,而是這些事真真實實的發生在社會裡,不能當它們不存在。如果社會發生這麼多事,展現出來的只有歌頌,那必然不真實,民眾自然會有非議和反感。

另外,諷刺作為一種藝術題材更有社會價值,它將生活中常見的社會問題提煉並戲劇化的突出表演,引導社會關注某一個話題。尤其在春晚這個頂級的舞台上,有可能會對社會發展帶來改變。

同時,此次表演引發社會關注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大家似乎嗅到了一絲味道,一絲社會言論空間可能放寬的味道。似乎宣傳和言論審查部門的風格正在軟化。

這不是沒有道理。在小品中,「群眾反映問題要走流程」,幹部裝病請假休養、逃避工作的橋段都非常真實,只要在體制內工作過,或研究過中紀委公布的腐敗案例就知道,這些都是一些官員卸責、混日子的慣用伎倆。對於春晚這樣全國人民都在看的節目來講,這都是很敏感的內容。

還有更明顯的。沈騰飾演的郝主任說老百姓掉進坑裡原因是「人民群眾對道路潛在風險防範意識不足」。這句話正是影射去年年底震驚全國的烏魯木齊火災後,當地官員在發佈會上將死亡原因之一歸結為「部分群眾消防意識不強,自救能力差」的駭人言論。這句話相當於一道導火索,引爆了烏市的示威遊行,並開啟了一場全國性的反對「過度防疫」的群眾運動。

f18eed6e310a487dabf388a392fba7ac.jpeg

按理說,影射這樣的內容敏感級別都很高,如果不是高層特批,這個節目是不可能登上春晚的。可以說這些看似不經意的橋段,背後都有用意。

當然,以這樣一個小品做基礎不足以推斷下一步輿論管理的尺度。但筆者希望這次能成為政府改變思維的契機。社會有問題,政府能直面錯誤,一定比避而不談更有威信。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犯錯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讓老百姓看到你的誠懇。

但是,諷刺不應是終點。官方應更進一步對管治體系進行改革。例如如何建立制度消除這種「躺平幹部」生長的土壤,實質上讓這些混日子的官員不能繼續執政。檢視是否有任何現行制度在製造「躺平幹部」,如果有,怎樣去除?再或者,現在的官員績效評價體系是否有問題?是否存在官員只需完成ABC等規定動作,就無需在意XYZ的情況。官員的評價體系是否與老百姓關注的問題吻合?應該如何設置?這些都是大家下一步會思考的問題。

如果春晚小品只是逗大家一笑,如果最終的結論只是停留在社會問題都是基層官員的個人問題,那此類好作品的社會意義將大打折扣。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中年人有沒有權做個「廢物」?
    這是中國網民前陣子熱議的一個話題。我留意到這些討論,是因為最近的另一則消息:中國網紅學者儲殷的多個社交賬號被短暫禁言。平台禁言的具體原因不明,有人猜測可能是因為儲殷太敢說了。

    楊丹旭  2023-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