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昊:勿誇大中國對烏克蘭危機影響力
近日,中國外交部發佈《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全面闡述了如何結束這場慘烈武裝衝突的「十二點計劃」,包括盡快停火止戰、啟動和談、應對人道危機、推動戰後重建等。這份文件還鮮明地指出核武器用不得,核戰爭打不得,反對任何國家在任何情況下使用生化武器。此外,中央外辦主任王毅還帶着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和平方案」訪問俄羅斯,這是中方為避免危機進一步惡化甚至走向失控而做的重要努力。
然而,烏克蘭危機的直接當事方似乎都在為更大規模戰役做準備,雙方都在吹響新的「集結號」。烏克蘭以及美國和北約的高級官員警告稱,俄羅斯已經為發動「春季攻勢」部署了數十萬人的部隊,力圖全面攻佔頓巴斯地區,扭轉軍事上的不利處境。經過白宮長達數月的秘密規劃,美國總統拜登實現了基輔之行,藉助這一非比尋常的訪問向世界展現支持烏克蘭的決心。拜登還在波蘭首都華沙發表演講,稱「烏克蘭永遠不會成為俄羅斯的戰利品」,強調北約成員國比以往更加團結,並斥責俄羅斯犯下「反人類罪」。
拜登的「華沙演講」具有強烈象徵性意義。波蘭被西方國家視為對抗俄羅斯的前沿,波蘭堅定主張「打敗」俄羅斯,該國的軍費佔GDP的比例高達3%,高於北約國家的2%。此外,冷戰時期蘇聯曾在1955年建立華沙條約組織,用以抗衡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給包括波蘭在內的很多歐洲國家帶來痛苦的歷史回憶。隨着蘇聯解體,華沙條約組織也於1991年解散。如今,波蘭、捷克、羅馬尼亞、立陶宛等前蘇聯國家把俄羅斯視為最大的地緣政治威脅,烏克蘭危機進一步將這些國家推進美國主導的陣營,它們試圖在北約東翼形成更強大的共同軍事力量。
除了在華沙發表精心準備的演講,美國對烏克蘭的實質性援助也在不斷增強,大量武器裝備正在源源不斷地向烏克蘭輸送。自2022年2月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國向烏克蘭提供了超過460億美元的援助,其中包括價值約272億美元的安全援助。未來幾個月,拜登政府將向烏克蘭提供價值約100億美元的額外援助。美國政府通過「烏克蘭安全援助倡議」以及其他機制,在軍事上給予基輔巨大支持。着眼今年的「春季攻勢」,美國向烏克蘭提供更多的重型武器和新型武器,如射程超過150公里的「地面發射小直徑炸彈」(GLSDB),它將使俄羅斯的前沿軍力部署和後勤補給線變得更加脆弱。
除了美國,歐洲國家為烏克蘭提供的軍事支持也在出現質變。德國、英國、意大利等國同意將多管火箭發射系統、防空導彈系統、裝甲車和主戰坦克等向烏克蘭輸送。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歐洲出現的大規模陸地戰爭,可能會不幸重演。據報道,2022年夏天以來,約1萬名烏克蘭士兵在英國接受訓練,英國政府還宣布另有2萬名烏克蘭士兵將在今年接受訓練,其中包括步兵、坦克兵和炮兵。這只是北約盟國對烏克蘭軍隊訓練計劃的一部分,據稱約有6萬名烏克蘭士兵接受培訓。由於受援的先進武器來自不同的國家,烏克蘭軍人需要掌握更加複雜的軍事技能。
無疑,烏克蘭危機早已不是俄烏兩國之間的較量,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已經步入與俄羅斯直接衝突的邊緣,這也導致出現核衝突的風險有所上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近日發表的國情咨文中指出,西方正把烏克蘭當作打擊俄羅斯的破城錘和試驗場。普京還指責美國等北約國家試圖在俄羅斯邊境附近「加速部署一系列軍事基地和秘密生化實驗室,在演習中開闢未來軍事行動的戰場」。顯然,這場在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進展並不順利,俄羅斯方面低估了烏克蘭的抵抗意志,高估了北約國家的內部分化。雖然普京聲稱西方掀起的「經濟戰」並未擊垮俄羅斯,但俄羅斯想要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也非常困難。
俄羅斯或許希望通過「春季攻勢」,為最終仍會到來的政治談判贏得更多籌碼。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報道稱,俄羅斯為發起大規模進攻,已集結1800輛坦克和3950輛裝甲車、2700套火炮系統、810套多管火箭炮系統、400架戰機和300架直升機。俄羅斯還大幅增加了投入的兵力,擴充國內軍工企業的產能,並調整了軍事指揮架構。如果俄羅斯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未能實現軍事上的突破,它的處境將會變得更為艱難。俄羅斯還不得不為其本土受到更大烈度的攻擊而做準備。
不難看出,烏克蘭危機和平解決的轉捩點還遠沒有到來,各方都擺出了奮力一搏甚至孤注一擲的架勢,都試圖在戰場上獲得更多收益。在這種情況下,指望中國讓各方偃旗息鼓,是不切實際的。不幸的是,美國以及北約試圖將國際輿論的注意力引向中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近日暗示中國有意為俄羅斯提供軍事物資,支持俄羅斯的戰爭行動。拜登政府將要公布的新的涉俄制裁名單中包括中國實體。美國指責稱,中國向俄羅斯出口的零部件、晶片和相關設備具有軍事用途。
總之,烏克蘭危機給中國外交帶來的負面影響趨於上升,中美俄、中美歐三邊博弈的複雜程度日益增強,我們需要做好這場地緣政治衝突進一步向中國延燒的準備。中國對烏克蘭危機的影響力是有限的,美國和北約不應對中國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也不應僅僅從烏克蘭危機的角度審視中俄關係。無論如何,避免烏克蘭危機淪為全球性對抗,防止人類社會陷入第三次世界大戰與核衝突,才符合各方的共同利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美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