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內地交流能提升港生認同感?

2023-04-17
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AAA

 338845956_115357904850168_8879666422104062543_n.jpg

香港與中國內地恢復全面通關後,大批港人近來紛紛北上消費或旅遊。4月初,約250名中學師生在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帶領下,浩浩蕩蕩乘搭高鐵前往廣州和深圳進行兩天考察和交流。

區區一個中學生考察團竟然出動教育局局長擔任領隊,甚至連港府二把手——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當天也親自到場送行,這是因為香港新成立的公民科今年開始安排高中生到內地交流,這個考察團作為「先頭部隊」,自然不容有失。

過去幾年香港政局動蕩不已,年輕人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港府一直認為這和教育制度有關。所以當局在兩年前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後,立即改以公民科取代原有的通識科,要求高中生至少要到內地考察一次,以增加青少年對國家的認識,加強國民身份的認同。

可惜好事多磨,公民科學生到內地考察的計劃可謂生不逢時,一推出就遭遇史無前例的冠病疫情,北上受阻。直到今年2月初香港陸續恢復與內地通關,港府才匆促準備。但許多學校都認為時間緊迫,難以在短時間內安排學生長時間到內地深入交流。


有鑒於此,香港教育局立即調整行程,押後原本計劃推出的一些深入、偏遠的地區考察團,把本學年考察路線集中在鄰近的廣東省,並定位為較為現實可行的一兩日短線團。

豈料另一個技術問題接踵而來。原來,許多港人在陸港全面通關後紛紛申請回鄉證準備返回內地。根據計劃,逾4萬名公民科的港生也將在今年4月至8月陸續出發前往內地考察。不少師生都反映一時間難以預約到換領或申請回鄉證,即不能回內地。

幸好負責辦理回鄉證的中國旅行社接納各方意見,很快就開設「綠色通道」,在星期日加班專門給師生辦理手續,一眾港生才能夠順利趕得及參加今年的內地考察活動。

香港與中國內地關係密切,但由於兩地長期分隔,部分港青缺乏國家認同感,過去數年經常參加反對內地的社會抗爭運動,試圖割裂香港與內地的聯繫。客觀而言,香港學生若能多到內地考察,確實有助他們建立對國家的認同感。

shutterstock_1925997113 (1).jpg

以上述的公民科首個考察團為例,行程包括考察廣東名勝古迹、參觀廣州南沙企業、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以及前海國際會議中心等,相比從前「走馬觀花」式的考察團,這次的安排顯然更加充實和豐富,可以讓一些不熟國情的港生清楚知道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最新發展,因而產生對國家的自豪感。

而且,香港學生到內地考察,除了要共同處理大大小小的問題,如行程規劃、分組活動等,也會與當地學生一起學習交流,建立起感情。日後這些香港學生們畢業後,也會記得和內地同學交流的美好片段,從而維繫對內地的歸屬感。

但要注意的是,港府自九七年以來一直都有舉辦學生赴內地的考察團,而且人數和資助金額每年都大幅增加,可是效果一直都不顯著。若以為增加內地考察活動就可提升港生的國家認同感,就是把問題簡單化了。活動過程中若有些安排不周到,反而會出現反效果。

比方說,中國自從上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發展,在短短三四十年內由一個發展中國家躍升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同時也衍生出諸多問題,包括嚴重的貧富差距、貪污腐敗等等。

這些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利弊,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可依我的經驗看,在過去多年的許多交流團中,無論是香港主辦方還是內地接待單位,往往只是渲染甚至誇大正面的事物,卻隻字不提當前存在的其他問題,結果予人一種硬銷的感覺。

以前,這種硬銷手段尚可達到目的,但在當前的互聯網時代,參加考察團的成員只要在網絡上搜尋一下,就能輕易找到大量相關的負面資訊,然後全面否定主辦單位提供的信息。這也是近年香港舉辦大量內地交流團,但效果一直不彰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實,真理是愈辯愈明的。海外民眾對中國存在誤解、偏見並不出奇。中國政府不應避諱敏感問題,而應針對這些問題真誠地與外來的參訪者正面交流,這樣更容易說服對方。當然,如何提升自己的論述能力和水平是另一回事。

同樣道理,香港公民科希望高中學生「走出課室」,通過在內地實地考察活動了解國家,那就應該有信心讓港生看到內地真實的方方面面。對大部分港生來說,只有坦誠的互動交流,才能獲得他們的信任,以及感受到自己身為中國人、身為中國一分子應有的責任和義務。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