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旭:喜憂參半的中國經濟

2023-04-24
 
AAA

shutterstock_103446224.jpg

中國星期二(4月18日)公布了步入後疫情時代首個季度的經濟成績單,這是一組叫人喜憂參半的數據。

令人欣慰的是,中國經濟已明顯回暖,今年第一季同比增長4.5%,實現了疫後的「開門紅」。這個增速超出不少經濟分析師早前的預計,顯示中國經濟的復蘇步入正軌。

從去年12月放棄持續三年的「清零」政策,到今年1月全面取消邊境管制,細想過去幾個月中國的變化,有些恍如隔世。

3月之後,各地的旅遊景點人山人海,餐館排起人龍。前陣子我到廣州出差,機票、酒店價格也漲得離譜。剛過去的周末,有朋友在社交媒體轉發北京各大地鐵站內佩戴口罩的提示標語被撕去的照片,留言「一個時代的終結」。這一切都在提醒,中國已經徹底走出疫情,經濟生活重回正常。

第一季超預期的經濟數據,預示着今年中國有望實現官方定下的增長目標。在全球經濟前景黯淡的當下,這對世界也是一個利好。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除了冠病暴發的2020年,今年全球經濟可能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最糟糕的一年。該組織總裁格奧爾吉耶娃預計,中國今年將貢獻全球三分之一的經濟增長。
近幾個月,跨國企業高管接二連三訪華,也顯示外界看好中國市場的前景。

在中美科技與經濟脫鉤的陰雲下,美國半導體龍頭企業英特爾新上任的總裁帕特·基辛格(Patrick Gelsinger)上周到訪北京,對中國投下信心票。他態度鮮明地形容,中國市場在英特爾發展戰略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他之前,美國蘋果公司總裁庫克、高通公司總裁安蒙、荷蘭光刻機巨頭阿斯麥(ASML)全球總裁溫寧克、韓國三星電子會長李在鎔等都已在3月掀起過一輪訪華潮,要抓住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

不過,疫情重挫經濟,帶來的後遺症很難在短短几個月內被治癒,這也讓一些分析師對中國經濟持續復蘇持謹慎態度。

其中一個後遺症是就業問題。最新數據顯示,今年3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從2月的5.6%回落至5.3%,但壞消息是,青年失業率連續第三個月走高,16歲至24歲人口的失業率上升到19.6%,僅次於去年7月19.9%的歷史新高。

shutterstock_1730162416 (1).jpg

微信公眾號「每日人物」最近在一篇報道中提到,送外賣曾是一個沒有門檻的行業,只要肯吃苦,就能穩賺錢;如今,失業的職場打工人、創業失敗的小老闆、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紛紛湧入,外賣騎手人滿為患,「讓這份公平又易得的工作,快要失去兜底的意義」。雖然寫的只是外賣行業,對中國就業市場,尤其是年輕人就業環境的現實,多少都能見微知著。

嚴峻的就業環境波及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疫情下壓抑很久的接觸型、聚集性消費最近持續回暖,但耐用品的消費復蘇勢頭並不強勁,與其花錢,更多中國人仍選擇未雨綢繆。中國央行4月初公布的數據顯示,在消費、儲蓄和投資意願上,今年第一季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仍佔58%,雖然比上季度的歷史高點下降3.8個百分點,還是處於高位。

過去幾年因為疫情、監管等原因被重挫的民間投資信心也有待提振。今年第一季,中國的民間投資只略微增長0.6%;雖然房價有企穩跡象,但第一季房地產開發商投資同比下滑5.8%,顯示業者面對現金枯竭、債務違約壓力,並沒有因為經濟颳起暖風,就立刻有更強的拿地和啟動新項目意願。

此外,一些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在疫情期間加劇,仍是高懸的利劍。以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為例,疫情三年經濟增長放緩、土地出讓收入驟減,疊加防疫封控支出上漲,地方政府入不敷出的問題逐年加深。最近西南邊陲貴州省的官方智庫報告就曝出,當地一些政府面對重大而又亟需解決的債務問題,已無法靠自身能力有效解決。

中國經濟的底子並不差,畢竟中國有龐大的消費市場,在改革開放後的幾十年,中國也經歷了令人驚嘆的高速發展。也正因如此,當中國開放邊境、走出疫情,開始恢復經濟生活秩序,外界仍對中國抱有積極預期。

但疫情三年的折騰,讓中國經濟元氣受傷也是事實,這加劇了一些結構性問題,也讓一些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容易被掩蓋的問題顯性化,變得更加棘手。一方面要化解疫情三年留下的後遺症,一方面要解決多年來累積的結構性頑疾,還要面對更不利的國際經濟環境與外需形勢,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復甦依然任重道遠。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
  • 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今年 12月19日出席香港中國金融協會活動並發表演說。

    劉遵義  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