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聚嶺南: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大學課堂中的運用
作者:嶺南大學研究生院助理教授熊衛雁博士
當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術給高等教育的教學帶來巨大衝擊之時,很多目光關注在它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對大學生在書面作業中作弊的擔憂。但作為一名大學教師,筆者更加關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對於教學創新的巨大潛力,而對於學生作弊的擔憂反而是提升及豐富大學課程考核方式的良機,能夠有效促進從單一的書面論文到多樣化考核方式的轉變。
筆者在關於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討論愈發熱烈之時,與很多本港及海外的同仁討論了各自的體驗,以及該如何在大學課堂上有效地使用這一技術並避免它的負面影響。雖然筆者與同仁依然在探索,但交流的結果有不少值得分享的地方,也望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在交流中,筆者學習到一個實踐,很值得推薦,那就是將生成式人工智能形成的內容作為教學的對象。例如在課堂上,老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某一話題生成一篇內容,學生的任務是對生成的內容進行審查以及反思。因為如果沒有經過適當的深度學習,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會延續偏見或產生不準確的內容。除了找出生成內容中的事實性錯誤並改正外,學生更重要的任務是對於生成的內容進行批判性的思考並給出自己的認識。在這一個與人工智能交互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進一步進行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種觀念,人工智能不是百分之百準確與正確的,完全依賴它是不明智的。
此外,同仁強調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幫助教學時的個性化特點,那就是能夠快速生成與學生個體相對應的個性化內容。例如上述實踐中,在某一個大的主題下,學生能夠探索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而不是老師設計的同一問題。例如在筆者關於高等教育財政體系的課堂中,同學以個人或小組形式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國家或地區向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提出問題,並且就生成的回答進行反思及討論。在這一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從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出發,更加有參與感。雖然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創建個性化的內容和反饋,但需要注意的是,它不能替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反饋。教師在為學生提供指導和支持方面仍然發揮著關鍵作用。
總之,筆者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對大學課堂教學的積極潛力感到興奮。通過創建個性化的內容、交互和反饋,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筆者期待在課堂上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更多創新用途,並確保以合乎道德和透明的方式使用人工智能技術。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