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婧:「賣崽青蛙」背後的中國經濟
「媽媽,我要跟青蛙拍照!」
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拉着母親,從我身邊匆匆而過。循聲望去,前方一個綠油油的青蛙人偶,正被好幾個孩子團團圍住。
這隻「青蛙」穿一身帶黑斑紋的綠衣,頂着圓滾滾的白肚皮,手提杆子上系著一串充氣小青蛙玩具,脖子上還掛着一個收款二維碼,正手舞足蹈地吸引路人注意力。
兩個月前在蘇州街頭看到這隻「青蛙」時,沒想到它還是個不大不小的網紅,俗稱「賣崽青蛙」。網民上傳的視頻顯示,由不同人扮演的「賣崽青蛙」在各地大街小巷頻頻現身,有的會向路人敬禮致意,有的還會當街熱舞,引發喝彩一片。
「賣崽青蛙」再次受到關注,是一周前在上海。這次被熱轉的視頻中,「青蛙」不再耍寶逗笑,而是被幾名城管攔截,還被命令當街褪去「蛙皮」,摘下頭套。「網紅賣崽青蛙上海落網」的話題,瞬間衝上微博熱搜榜榜首。
上海市城管執法局局長徐志虎回應當地媒體詢問時說,賣崽青蛙」實際還是在兜售玩具,違反了上海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中關於「禁止擅自在公共場所設攤經營、兜售物品」的規定,對行人和環境也造成干擾。他也補充,對於這種社會影響較小的違法行為,一般還是會採取「審慎監管、柔性執法」。
不過,視頻中的城管嚴厲命令小販「衣服脫掉,氣球脫掉」, 還語帶輕蔑地說:「每天在這裡,像什麼東西!」 這令許多網民對「柔性執法」的說辭並不買賬。另一方面,被查處的「青蛙」脫下人偶裝後,露出的是一個年輕男子的無奈背影,進一步激髮網民的同情。
緊接着,越來越多「賣崽青蛙」扮演者的照片在網絡上湧現,有年輕人,有中年人,還有年過半百的老人。其中一張照片里,「青蛙」脫下頭套後,露出一個頭髮花白、神情滄桑的年邁女性。有人評論:「她融入不了年輕人關於青蛙玩偶的梗,只知道把自己塞進這個悶熱的玩偶服裏,一天能拿到的錢就夠自己吃好長時間的飯。」
隨着一隻隻「賣崽青蛙」脫下萌態可掬的玩偶服,人們看到了藏在逗趣外表下的殘酷現實,也看到了中國經濟的困境和隱憂。
中國國家統計局本周公布的4月份經濟數據顯示,當月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表現均不如市場預期。與此同時,出口增長放緩,進口大幅收縮,房地產開發投資繼續走弱,凸顯內外需求同時疲軟的困境。
與此同時,儘管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逐步降低,但青年的就業壓力依然嚴峻。16歲至24歲的人失業率在4月份升至20.4%的新高,而這一數字在去年12月還只有16.7%。
一些經濟分析師由此擔心,防疫放開後迎來的首波經濟強勢反彈只是曇花一現,居高不下的青年失業率預示中國經濟復蘇的動能正在減弱。隨着悲觀情緒擴散,高校畢業生人數創下新高,經濟螺旋式下滑的風險將越來越大。
扮演青蛙的人里,有多少是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中年失業的一家之主?他們是在多少次求職遇挫後,才決定披上「蛙皮」,走向街頭?就像網民調侃「賣崽青蛙」時所說: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誰會狠下心來賣崽?
事實上,要在「青蛙」界脫穎而出並非易事。從網絡視頻來看,生意好、能走紅的,要麼會表演獨特才藝,要麼會賣萌撒嬌,或是對顧客特別熱情。還有人把「賣崽青蛙」和紅遍大江南北的淄博燒烤相比,認為二者都是靠接地氣的服務精神「出圈」。
「賣崽青蛙」走紅,既折射了經濟不景氣大背景下民眾艱難維生的現實,也展現出中國老百姓百折不撓、隨機應變的韌勁。相比之下,部分地方政府的處理方法顯得古板而僵化。
去年底以來,上海、北京、深圳等多個大中城市相繼對地攤經濟鬆綁,允許一度被禁止的流動攤販重出江湖。「高大上」的一線城市政府放低身段擁抱「接地氣」服務,無疑是要為經濟多尋一條活路。但這邊廂官媒正宣揚「城市煙火氣」,那邊廂城管就怒斥小商販「像什麼東西」,令人對官方態度捉摸不定,也難以提振民間商業信心。
「賣崽青蛙」不會持續走紅,就如地攤經濟不是振興經濟的長遠之計。但即使是作為臨時止痛藥,它們也能為舒緩就業壓力、穩定民眾收入發揮一定作用。只要「青蛙」們沒有對公共秩序造成重大幹擾,他們就理應在城市裡有一席容身之地,而不是成為圍追堵截的對象。
淄博燒烤的成功引發各地爭相效仿,但地方政府真正應向淄博學習的,並不只是簡單地劃定燒烤區,或是喊幾句鼓勵地攤經濟的口號,而是因勢利導的求變精神和靈活應對的管理智慧。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