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旭:青年長衫下的焦慮
中國視頻平台B站上,甚麼內容播放時間最長?和同事聊到這個話題,同事猜了一圈:吃播?遊戲?娛樂?動漫?答案都不對。
上周在上海網絡視聽內容創作者大會上,嗶哩嗶哩(Bilibili)董事長兼總裁陳睿透露,這個深受中國年輕人歡迎的視頻平台上,播放時長最長的內容竟然是高等數學。
這個答案讓遠在新加坡的同事很驚訝。坦白說,即使是經常在中國互聯網上「衝浪」的人,可能也會感到意外。
不過,這則新聞上周衝上微博熱搜後,我掃了一眼網民的留言,原來在B站為高數播放時長作貢獻的人真不少。不光是高數,還有人上網學編程、英語、化學、刑法等等,許多網民調侃自己是「B站大學」的畢業生。
以二次元內容和彈幕文化起家的B站,成為年輕人學文化課的平台,不得不讓人感慨,中國青年哪裡是在躺平,簡直不要太卷。
「內卷」這個詞,這幾年在中國很流行,圍繞這個話題的討論一波接着一波,尤其是在年輕人中更是廣為流傳。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充斥競爭,在經濟增長放緩、就業市場不景氣、飯碗難找的當下,面對「畢業即失業」的現實,大學生的壓力可想而知,如果不想被社會拋棄,只好「卷」起來。
也許是自嘲,也許是發泄,年輕人聚集的網絡社交平台上,不久前掀起一股「孔乙己文學」熱潮。
「學歷不但是敲門磚,也是我下不來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如果沒有讀過書,我一定心甘情願地去工廠里擰螺絲,可是沒有如果」,這些「失意書生」的內心獨白在互聯網上被大量轉發,獲得共鳴。
年輕人把自己比作魯迅筆下這名窮酸且鬱郁不得志的舊時代讀書人,感慨自己「穿上長衫」卻仍找不到心儀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和不尷不尬的境況,一部分是年輕人自身的原因,但更脫不開時代的因素。
這群自比「孔乙己」的年輕人,大都出生和成長於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也就是官方所說的「富起來」的時代。但經過數十年高速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增長率早已過了峰值。在這群人步入社會時,無論是財富積累、收入提升還是機會湧現的速度,都不如從前。
疫情期間的三年折騰,更是讓經濟元氣大傷。雖然中國已進入後疫情時代,但報復性的反彈在很多經濟師看來只是「短暫的甜蜜」。更讓人擔憂的是,疫情影響經濟的「長尾效應」才開始顯現。
就業市場僧多粥少,特別是年輕人失業率居高不下,是「長尾效應」的其中之一。官方星期二(5月16日)公布的最新數據又發出警訊,4月份,16歲至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已打破去年夏天創下的19.9%高點,上升到20.4%的歷史新高。
別忘了,中國大學的畢業季還未到,而今年中國將有1158萬名應屆高校畢業生,比2022年增加80餘萬名,創歷史新高;若算上歸國留學生,中國今年大約有1250萬以上高校畢業生。如果以20.4%的失業率計算,意味着這批即將離開校園的大學生中,超過255萬人在步入社會後,會面對沒工作的困境。
這些冷冰冰的數字,對每個個體,特別是剛開啟漫漫職業生涯的一代人,影響是切身和具體的。就業市場嚴峻的背景下,中國官媒本月初報道,「五四」青年節前夕,中共領導人給大學生回信,肯定青年人「走進鄉土中國深處」,鼓勵青年人「自找苦吃」。
有輿論立刻聯想到數十年前,因為要解決青年人就業問題,中國開展浩浩蕩蕩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
平心而論,與那個年代相比,中國現在的經濟要龐大和堅韌許多,吸納就業的途徑也比那時更多,歷史重演的可能性不大。「孔乙己文學」走紅後,中國官媒也發文強調,「孔乙己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當代有志青年絕不會被困在長衫中」。
由城市向農村轉移勞動力在今天已不是解決青年失業的唯一辦法,但開拓大學生的就業出路,化解新時代「孔乙己們」的焦慮,歸根結底還得依靠真招實招的對外開放和市場化改革來盤活經濟,恢復市場主體的信心。
孔乙己的時代或許已經一去不復返,但「疫情一代」對自身前途的擔憂也是實實在在的。也正是這樣的壓力,促使他們在學生時期拚命內卷,一旦發現內卷無用,只好用「孔乙己文學」投射對所處時代的失落感。這種焦慮會不會隨着經濟疲弱、失業率上升進一步擴大,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也得警惕起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