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廉:下一代的存在危機

2023-06-09
劉學廉
治港新政成員、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委員成員
 
AAA

shutterstock_1954908547.jpg

1. 上星期立法會就梁毓偉議員動議的「制訂全面人口政策」議案進行辯論,令社會再度關注本港人口結構失衡問題。事實上,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出生率持續下降,年輕勞動人口亦逐步下跌,社會更有機會出現結構性「斷層」危機。上述現象的核心關鍵因素正是生育率問題,而生育率往往會受社會環境等要素影響,那香港的社會環境氣氛又是否適合生育呢?

誰想做「四不青年」?
2. 近日,香港社群網站出現新興詞彙「四不青年」,即標榜「不找對象、不結婚、不買樓、不要孩子」的青年。不過要明白,年輕人並不是自願成為「四不青年」,而是基於社會環境影響,導致他們不敢對自己未來作出想像。即使努力勞動工作,亦認為無法在社會向上流動。沉重的無力感,最終令青年選擇用「躺平」心態面對現況,接受「四大皆空」的未來。

3. 而「四不青年」的現象正衝擊香港社會的可持續性,更令本港的生育率持續低迷。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UNFPA)最新公布的年度「世界人口狀況」報告,本港女性平均每人僅生育0.8個孩子,屬全球最低生育率。如果政府再不正視本港人口規劃問題,無疑下一代的「存在」將充滿危機和變數。

工時 + 工資 vs 生育意欲
4. 政府要刺激本港生育率,就必須要先精準了解現今世代的生育壓力原因。筆者認為影響港人的生育意欲因素大致可歸納為「經濟」和「時間」問題,具體地說,就是現今打工仔「工資低、工時長」的困境。

5. 首先,現時港人的就業經濟收入根本不足應付日常開支,故然無空間談論相關「生育」事宜。參考政府統計處最新公布的《工資及薪金總額統計整體情況》,實質工資指數方面,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業和個人服務業分別錄得0.3%和0.6%的按年跌幅,即使其他行業錄得按年升幅,亦僅限0.2%至1.5%不等。對比同期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甲類、乙類及丙類消費物價指數分別上升1.9%、1.7%及1.9%,明顯反映港人的實質工資增長根本追不上社會物價通漲速度。

6. 再翻查最新公布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按年齡劃分就業人士收入中位數,最低收入的年齡層正是15-24歲,中位數只有一萬四千元。假若一名青年月入只有一萬四千元,其收入可能僅可應付日常生活開支,難以有任何儲蓄和消費的能力,對自己的人生規劃自然感到無望及消極,更是不願作出「拍拖、結婚和生育計劃」的想象。

7. 其次,工時過長局限港人社交活動時間,更與他們婚姻生育規劃產生嚴重衝突。根據投資銀行瑞銀2018年《價格與收入》研究報告顯示,香港屬77個調查城市中工時之冠,平均每週工作時間高達52小時,若按每週6天工作制計算,每日平均工作亦要8.6小時。在工時過長的環境底下,港人自然與朋友的相處空間減少,社交活動時間同樣不斷比削減,拍拖和結婚的機會亦相對降低,生育規劃最後只變成紙上談兵。

青年要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8. 面對「經濟」和「時間」的兩大難題,青年無疑缺乏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說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社會的可持續性出現重大危機。筆者期望特區政府能正視港人當下的生育條件惡劣難題,並作出相關政策回應,才可令本港社會結構健全堅固。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