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星:警惕「氣候合作」下的經濟、技術博弈
美國財長耶倫結束訪華行程。耶倫除了強調美國不尋求與中國脫鈎外,她還期待中美兩國在應對氣候變化議題上持續合作,並稱其「至關重要」。
目前,中美兩國在地緣政治、貿易和技術競爭等領域有較大分歧。確實,雙方在「氣候合作」領域確實存在部分共識,也取得過成效。因此,雙方從「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緩和關係,被外界認為是一種積極信號。
但是,目前政治背景下,雙方的「氣候合作」背後隱藏的巨大經濟和技術博弈應該引起中方的警惕。
《巴黎協定》:中美在氣候合作領域的「高光時刻」
作為世界碳排放量最多的兩個經濟體,2015年,在中美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巴黎氣候協定》又稱《巴黎協定》取得全球性突破。這是中美在氣候合作領域的「高光時刻」。
《巴黎協定》的主要內容要點包括,將全球升溫上限訂在不比前工業時代高攝氏兩度之內,正確明訂的目標為攝氏1.5度。同時維持先進國家從2020年起每年集資1,000億美元約定,以協助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以及溫室氣體減排所造成的影響。
雖然《巴黎協定》看起來「高大上」,但業內認為,這將使得石油、煤炭與天然氣的化石燃料業蒙受重創,進而失業率飆升,背後的經濟犧牲難以估量。此外,氣候合作離不開節能減排,而節能減排需要大量技術支援,背後又涉及到諸多詳細的技術條款。
身為全球第一經濟強國,本該對全球氣候肩負責任。但是美國兩黨在涉及到氣候問題的立場不同,展現了美國政策的不穩定性。整體而言,民主黨支持氣候合作;共和黨則因自身利益,反對氣候合作。
2015年,在簽署《巴黎協定》後,儘管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支持,但他無法得到由共和黨主導的參議院批准,因此這個協定最終也只是奧巴馬的「一廂情願」。後來,特朗普上台後,「一言不合」就迅速「退群」,藉口是這個協議阻礙了美國經濟的發展。特朗普的迅速「變臉」拋棄了美國在氣候領域的全球義務,赤裸裸把「美國優先」放在枱面上。
2021年,民主黨上台後,美國雖正式重返《巴黎協定》,但此時全球大環境發展轉變,在拜登「合作、競爭、衝突」政策,以及美國對華技術遏制的大背景下,中國對氣候合作也應謹慎。
合作固然是雙方所願,但合作的細節至關重要。
中國的全球氣候貢獻
與美國兩黨政治下的「政策不穩定性」相比,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始終言行一致。
2020年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鄭重宣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中國作為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實現「雙碳」目標,是以犧牲經濟利益換取氣候貢獻,是異常艱難的一步。這意味着,中國將會砍掉一大批污染型企業,失業率也會飆升,以及進行產業轉型等等。中國將面臨眾多挑戰。
但即使如此,西方依舊批評中國碳排放量大。西方似乎忽略了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以及處於發展階段,讓人民吃飽飯是中國政府的第一要務。目前中國已經做出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承諾,西方就不該繼續對中國持續指責。西方的精力應更多放在保持其政策的連貫性上。倘若明年大選後又置氣候問題於不顧,豈不硬生生被打臉?
美國氣候特使克里將訪問中國
中美自去年8月中斷氣候談判以來,美國總統拜登的氣候變化特使克里迫不及待要求訪華。據稱,他將「重啟世界上兩個最大污染國之間的全球變暖談判」。根據《紐約時報》的消息,克里打算「敦促中國加快淘汰煤炭、打擊森林砍伐,並發佈一項減少甲烷排放的計劃。」從某個角度看,似乎除了合作外,克里的計劃更像是針對中國經濟的打壓。而這,也反映了氣候合作背後的經濟博弈。
回顧美國這些年對氣候合作的態度,不僅反映在政策的不可持續性;同時也展現了同一個政府時期的「雙標」態度。就拿最近日本排放核廢水之事來說,美國一方面尋求氣候合作,另一方面卻縱容日本排放廢水。美國這樣做,戰略上,除了能把日本保留自己的大本營,用以遏制中國;還有可能是美國自身也有某種排放需求,當然,這些都是猜測。但是,美國的態度已經放在枱面:縱然日本排放。
如今,美國又以合作之名,敦促中國減排,把「道德值」拉滿,強行把中國拖下水。背後都是其自身利益,不言自明。
氣候合作背後的經濟博弈
表面看,應對氣候變化是一種積極的、富有道德感的環保行為;但實質上,這暗含巨大的經濟、技術博弈。
經濟問題就是一個能源問題、發展問題。任何國家的發展都需要充足的、持續的能源支撐,沒有一個國家其發展不是通過大量的耗能。能源是關係到人民福祉、社會繁榮的標誌。但是,在能源問題上,美曾攪動蒙古國,令其單方面中斷對華的煤炭供應。這些事情多了,中國也有Plan B & Plan C。
中國的人口眾多,我們的人均排放量不及美國一半,人均歷史累計排放量約為美國的八分之一。在如今兩國競爭的大背景下,美國高調回歸和中國在氣候領域合作,中國需要謹慎行事。我們雖希望合作共識,但也要看透背後的經濟博弈。
技術博弈是另一個問題。根據《巴黎協定》,各國需加強新能源建設。而這就涉及到技術問題。從這方面講,氣候合作就是技術合作。但是目前,美國用「小院」和「高墻」保護其科技優勢,這對中國的可替代性能源的發展並不友好。我們需要謹防背後的科技博弈。
我在思考一個問題,「國家若從發展中國家轉變為發達國家,都會站在道德高地去發展嗎?」其實,都是要經歷曲折過程,並非只站在道德高地。但一旦某個國家掌握了全球資源、規則製定權,就會用「道德」來限制其他崛起的國家。沒有一個國家其發展不是通過大量的耗能,到現在為止沒有過,以後也不會有。
回顧歷史,英美等國在工業革命初期,向世界排放大量污染物,著名的「The Great Smog of London」就是從這裏來的。這些國家在搶劫世界資源、向全球排放之時,採取不光彩的手段。如今,他們掌握世界資源,有了規則製定權,便可以站在道德高點,對發展中國家提出諸多要求。背後隱藏着巨大的經歷鏈條。
對中國而言,經濟上,中國以和平方式崛起;外交上,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努力尋求公平競爭、和平崛起。中國在承擔自身經濟發展的同時,努力承擔在全球氣候合作方面的責任,應該得到世界的肯定。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需要崛起。「合作」是我們崛起的一個重要方式,但我們期待的合作,是以尊重為前提,不是以經濟、技術打壓為目的。在追求合作的路上,我們需要謹慎看待「氣候合作」。
雖然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可以讓中美關係有更多可交流的空間,但局部的合作可能尚不足以改變中美博弈的客觀現實,華盛頓應改變打壓中國的僵化思維。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