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菁菁:從余華講座事件看香港書展的成與敗

2023-08-03
 
AAA

 VideoScreenshot--YouTube-2023-51’38”.jpg


作者:海學聯香港青年專才協會會員楊菁菁

 

一年一度的城中文化盛事——第33屆「香港書展」落下帷幕。疫後舉辦的首屆書展,為期7天,反響熱烈。據書展主辦方香港貿易發展局網站的數據,本屆書展共計吸引近百萬人次入場,當中旅客佔一成,而書展人均消費更達872港元。入場人次遠超2021年的83萬人次及2022年的85萬人次,並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為何這屆書展的入場率如此之高?這與今年「名作家講座系列」活動的強大陣容大有關係,多位重量級華文作家亮相開講,吸引力不少:被譽為中國最優秀的三名作家之一的余華、跨年演講吸引過千萬聽眾的「知識網紅」羅振宇、知名小說家馬伯庸、北京人文書店「單向街」創辦人許知遠、入圍今屆茅盾文學獎的龐貝、理想國文學獎得主中國新秀作家陳春成、台灣名嘴管中閔、香港掌故學家沈西城……

內地與香港全面恢復通關之後,人文交流也逐步復常,這些文壇「明星」不僅吸引了眾多本港市民參加講座,更有北京、上海、深圳等內地城市的書迷慕名而來,共赴這場文化盛宴,一同閱讀、分享知識、交流思想。書籍是交流的媒介,香港書展也成為促進香港與內地和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座橋樑,不僅走進了更多內地朋友、海外朋友的視野,也讓他們透過書展感受到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魅力。與此同時,書展帶來的大量客流量也為香港旅遊業和餐飲業的復甦加了一把勁。

但在深受書迷喜愛的內地作家余華的《文學自由談》講座上,由於報名人數過多,甚至突破以往33屆書展講座報名人數記錄,超過場地承載能力,大批書迷被拒之門外,現場一度混亂。有書迷質問主辦方,僅能容納3000人的場地為何要開放一萬個報名名額,加之入場查驗報名郵件不嚴格,有人憑藉截圖或郵件轉發的方式蒙混過關,導致沒有預約的人可以進入而提早預約的人卻沒有入場資格,引發眾多書迷不滿。雖然主辦方及時補救,在與余華協商後,決定臨時加開一場講座。但事件一時在內地多個社交平台如小紅書、微博、微信群組等迅速發酵,不少網友批評主辦方超額開放預約、預約系統及驗票方式落後、現場組織混亂等問題。

作為經歷這次事件的觀眾之一,筆者認為,香港在日後舉辦大型活動時應從這次事件中汲取教訓。書展主辦方應根據場地承載能力開放合理數量的預約名額,保證預約成功的觀眾都能入場,而不是超額開放預約讓眾多書迷遠道而來卻「空歡喜一場」。而大量人群擁擠在空間有限的場地,也會產生安全問題。在驗票方面,主辦方可以考慮以實名登記方式加強管理,或是運用新技術,在觀眾預約成功的郵件中生成「二維碼」,進場時掃碼入閘,就會更加公平有序。其實,不少參加講座的書迷是第一次來香港旅遊,經歷如此混亂的場面,難免會留下不愉快的回憶。對於一座城市來說,好印象的形成需要長久努力,而一件負面事情就可能釀成壞印象。在復常之後,香港精心策劃和舉辦了不少國際體育和藝術盛事招攬世界各地遊客,獲得好評,若因為這樣的事情讓城市形象受損,就得不償失了。

香港書展本是促進文化交流的橋樑,不應發生這樣的事情讓文化交流受阻。希望明年的香港書展以及其他活動不會再有類似事件發生,讓大家都能乘興而來,盡興而歸!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今年香港書展中,內地作家講座爆棚的現場人氣讓許多人感意外,但細想一下,也是情理之中,像余華、馮唐、馬伯庸等作家在內地本來就人氣超高。余華說,過去逛街沒人認識他,現在出去吃個飯都會上熱搜,他說這是網絡傳播的力量。

    薩日朗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