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婧:難促的消費

2023-08-07
 
AAA

 shutterstock_1989128489.jpg

上個周末到上海市中心的南京路步行街逛了一圈,被洶湧的暑期遊客潮震驚:從街頭到街尾一路都水泄不通,甚至有多名警員在路口和地鐵站維持秩序,而這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周末夜晚。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李春臨本周在記者會上也分享了一件小事:他在周末觀看了電影《長安三萬里》的午夜場,發現影院里座無虛席,最終只買到靠邊的座位。

這樣的親身經歷,很難不讓人覺得中國民間消費正在蓬勃復蘇。但實際情況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經歷了年初的報復性反彈後,増勢逐漸放緩,同比增速從5月的12.7%大幅回落至6月的3.1%。

消費態勢的疲弱從電商平台也可見一斑。年中的「618」大促銷過後,電商巨頭淘寶和京東均未公布銷售額和同比增幅,其中淘寶已是連續第二年未公布總成交額。

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率高達77.2%;在出口受外需衝擊走弱之際,消費對拉動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接連出台促進家居消費和汽車消費的措施後,中國國家發改委本周又發佈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從改善汽車、住房、餐飲和文旅等領域消費入手,提振復蘇乏力的內需。

不過,洋洋灑灑的20條措施,沒有提到發放現金或消費券,而是側重開發新消費場景,提升消費體驗。例如要求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促進夏日消費;要博物館、遊樂園等延長開放時間,推動夜間消費;完善農村電商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要金融機構降低消費信貸利率等。

mfile_1690674_1_L_20230306113140.jpg

李春臨強調,促消費政策不是「掏空錢包」「透支需求」,而是幫居民節約開支,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網民調侃:「我缺的是物美價廉的商品嗎?我缺的是錢。」 還有人承諾:「如果能解決囊中羞澀的問題,立即響應號召去消費,不勞國家刺激。」

儘管中央財政沒給出真金白銀的補貼,一些地方政府已自掏腰包發放消費券。本周以來,南寧、海南、深圳和上海相繼發放消費券,促進文旅、購物和體育消費。江西省政府更宣布下半年將安排省級商務資金1億元(人民幣,下同,1867萬新元)用於發放消費券。

但與此同時,多地政府公布的審計報告顯示,近年來發放的消費券不僅疏於管理,拉動消費效果也欠佳。如廣東省發現四地超標發放消費券,海南省安排的800萬元消費券資金中,超過七成未核銷。山東德州武城縣安排消費券資金1萬元,實際僅支出935元,只有三家商戶受惠。

有分析認為,和中國經濟體量相比,地方政府發行的消費券不過是杯水車薪。也有人認為,消費反映的是長遠信心,若沒有雄厚家底,發錢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

中國民間是否還有可待激發的消費潛力?若單看居民存款數字,答案是肯定的。中國居民存款去年增加17.84萬億元,增幅比前年翻了近一倍。然而,同期消費者信心指數暴跌至歷史新低,收入信心回落,顯示儲蓄增加是建立在居民收入增長放緩,消費和投資意願低下的基礎上。此外,去年樓市風險攀升,也衝擊民眾的購房意願。

shutterstock_1905318241.jpg

雖然今年冠病疫情對消費的影響大大減弱,但中國經濟面對的逆風不減,民眾依然對前景預期悲觀,憂慮收入不增反降。這導致專家此前預期的「報復性消費」和「報復性買房」只是曇花一現。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根據最新消費數據測算,目前消費中相對最弱、至今仍在下降的主要是建築裝潢和日用品,前者和房地產銷售弱勢有關,後者主要是因為收入效應尚未修復。

說到底,中國民眾既不缺消費潛力,也不乏消費意願,缺的是對未來的信心。要老百姓把未雨綢繆的預防性積蓄用於吃喝玩樂,買房買車,既不現實也不合理。

官方出台的種種促消費政策,只能治標地提升消費體驗;各地發放的消費券,對提振消費信心也只是隔靴搔癢。要釋放消費潛能,就得以更大的力度保障就業、提振收入,才能打消民眾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不擔心消費會「掏空錢包」「透支需求」。

中共政治局在7月底召開的會議上提出,要把穩就業「提高到戰略高度通盤考慮」,並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通過終端需求帶動有效供給。這說明決策層已經意識到問題所在。接下來就要看官方怎麼打出政策組合拳,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激發民間消費意願,讓這個龐大的消費市場重新活躍起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
  • 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今年 12月19日出席香港中國金融協會活動並發表演說。

    劉遵義  2023-12-20